第10章(1 / 2)

有了500多塊錢,李連成說,就像人有了脊梁,這感覺我不會忘記,更重要的是,這時候已是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召開,家裏已經實行承包責任製。我覺得好時候來了,也就在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父老鄉親,我覺得隻要有機會,我就會盡力幫助他們,我要讓他們每個人的脊梁都挺立起來,堂堂正正地活出個人樣來……

就在年底的時候,李連成回到了家鄉。

1983年9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濮陽市,善於琢磨的李連成敏感地意識到,中原油田和剛成立的濮陽市區都需要大量蔬菜,這不是發財門路嗎?事不宜遲,李連成四處打聽,終於在開封郊區,訪到了蔬菜高手,這個8個月隻花一塊五毛錢的農民,竟以年薪1萬的氣魄,請回了蔬菜專家,在村裏率先辦起了塑料蔬菜大棚。那真是李連成至今難以忘懷的歲月,他在蔬菜大棚裏,一呆就是7年,7年間,他冬天睡覺沒脫過衣服,沒穿過一雙襪子,夏天沒穿過一件汗衫,像苦行僧一樣終日和那些蔬菜們呆在一起,研究它們的生長,它們的喜好,它們的語言……7年間,他能知道一株蔬菜什麼時候要生蟲,這種蟲是第幾代,打什麼藥最管用……他熟知蔬菜的程度超過了自己和家人。每天早晨3點鍾,他準時起來把菜用自行車帶到40裏以外的濮陽市去賣,上午8時許,他又出現在菜棚,間苗、培土、施肥……整整7年,他像鍾擺一樣不知停歇,7年下來,他淨賺了17萬元,蓋起了二層小洋樓,成了全村的首富。1991年8月,40歲的李連成經過民主推選,被正式任命為西辛莊村的黨支部書記。

李連成當上村支書後的第一晚,他突然想起了村裏人看他的眼神。那是窮人的眼神,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眼神,那是一種孤立無援的眼神,一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眼神,李連成想,我得把這種眼神用心焐熱了。共產黨和地主老財的根本區別在於,共產黨一心為人民,她是窮人的大救星。我是村裏的黨支書,我要給老百姓帶來希望,我要讓村裏人知道脊梁挺起來是什麼滋味!

李連成說到做到,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三個塑料大棚中的兩個無償地送給了村裏最窮的人。他在村裏的大喇叭上對村民們說,隻要想弄大棚菜,他不但在技術上指導,還可以幫助跑貸款。那時候,他完全像俗話說的荒了自己的地,種了別人的田的傻子一樣,終日在蔬菜大棚裏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

經過兩年的辛勞,西辛莊村的塑料大棚迅速發展到40餘個,僅此一項,全村收入就達30多萬元。

此時,濮陽市的白色工程啟動,塑料大棚遍地開花,精明的李連成覺得,物以稀為貴,別人都種菜了,咱們要是還種菜,就難賺住錢,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企業。

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想辦企業,談何容易!盡管村民們知道李連成在農活上的精明是出了名的,但是現在要是辦企業,李連成能行嗎?投入的是錢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