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4)
2000年3月18日下午,在東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毛慶華的帶領下,筆者采訪了常平鎮橋梓村。常平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張衝和宣傳辦的盧錦平為筆者介紹了常平鎮以及橋梓村的一些情況。常平鎮總人口6萬人,流動人20萬人。橋梓村則位於常平鎮西部,麵積1.95平方公裏,目前橋梓村稱之為橋梓管理區,現有常住人口1.1萬多人。
筆者之所以在東莞市選中橋梓村,是因為筆者對一曆史人物情有獨鍾。
他叫周敦頤,是今13橋梓村人的始祖。
周敦頤所著《愛蓮說》是筆者經常吟誦韻名篇,特別是其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句,常常默念,可以修身養性,使人神清氣爽,超然物外。
周敦頤的貢獻不隻是在文學上,他還是一位具有獨創意義的哲學家,一位聲名遠播的理學大師。在唐宋隆起的文化、哲學的山巒上,應該有周敦頤一處險峻的高峰。他的著作《太極圖解》和《通書》,把宇宙本體看成是無極,把華夏民族的思想目光探向幽深而遼遠的天體,對物質和精神層麵進行詢問和辨識。他說宇宙的本體的實質都是無極,亦或稱之為太極,由太極生陰陽,陰陽變動生五行,由五行生男女,男女交融生萬物。這種形而上學的學說,至少豐富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層麵,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比照。周敦頤的這些學說也非空穴來風,他的學說顯然受了周易、老莊以及漢後的五行學等等影響,自周敦頤之後,程顥、程頤沿著周敦頤的思路又繼續前行,提出了理氣學說,而朱熹又把周及二程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融合,成了集大成者。但是,如果溯根求源,程朱理學仍然離不開周敦頤的思維的影響。
周敦頤沉甸甸的思想果實供後人品味咀嚼,而他生前的個人風範,為人處事、情操陶冶、修養齊家方麵也可圈可點。
周敦頤是周從遠的曾孫。他於宋天禧元年(1017—1073)生於湖南道縣樓田村。為官30年,先後任職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他早年曾官拜大理寺丞,相當於現在的全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這樣的職務。周敦頤逝世之後,曾屢被朝廷加封,宋寧宗嘉定九年賜諡元公,宋理宗淳佑元年,又加封汝南伯,從祀孔子朝廷。即使宋之後,到元仁宗延占六年,他還被加封為道國公,可見他在當時封建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周敦頤著《愛蓮說》,並不是興致忽來,偶感而發,而是在寫自己,寫自己的人生追求,寫自己的平實淡泊透明無瑕的生命曆程。他之所以深愛蓮花,不嫌它深植淤泥,不講究出身,是因為它在灰暗的背景中閃現了生命的華彩,在無望中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這是一曲歌頌生命的浩歌。而周敦頤的真實所指隻有通讀《愛蓮說》的全篇才能知曉。他說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然造成牡丹之累的原因在李唐,自李唐到趙宋,權貴們漸漸釀成時尚,以致影響世人。自唐以來,牡丹被譽為國花,權貴們不惜高價爭相購買,自居易詩日: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種驕奢淫逸的生活傳至宋代,仍然成為權貴們的時尚追求,而周敦頤就在這樣的背景中獨愛著淤泥中生長的蓮花,這個淤泥已不是自然中的淤泥,也不是出身背景的淤泥,而是官場淤泥了。就在這樣的情勢下,周敦頤卻能獨步塵俗,高潔不凡,像蓮花一樣開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完美表達了他理想中封建士大夫的標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