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2 / 2)

周敦頤為官正直,不媚權貴,不畏酷吏,明斷獄案,以洗冤澤為己任,為了主持公道,他不惜身家性命,不怕丟官,不怕坐牢。據《宋史》四二七卷載: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日: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因此,周敦頤深受老百姓愛戴,但卻受到權貴們的非難。黃庭堅評價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如光風霽月的周敦頤留下文章千古流傳,他獨善其身的自律精神也作為遺訓傳給了他的後代們。

封建社會的人與士都有一定的修身標準,特別是為政之人,從孔子時就主張修己以安百姓,政者,正也,子師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所說的尊五美,就很有精神文明的意味。所謂五美,就是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食,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說,做有利於人民利益的事,就是惠而不費;選擇能勞動的人去幹活,就不會有人抱怨;讓追求仁德的人能自我實現,就不會出現貪圖;不管人多少勢大小都能安詳而不傲慢,就是泰而不驕;嚴肅端莊,人望而畏之,就是威而不猛。根據孔子的一係列主張,後人將其發展成為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的修養理論,給後世以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說教漸漸為世人所接受,經過千百年來一些思想家的補充和修正,慢慢進入民族的血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且像基因一般流傳下來——

一個叫郭齊家的學者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了如下說:尊道貴德:對道德的尊重和對道德價值的追求、對道德教育的重視,這是中華民族的第一美德。尊道貴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強調人獸之分,突出人格尊嚴,以德性作為人獸區別之根本。

律己修身:中國人重視人格修養,形成向內探求的主體性道德精神,把修身看做根本。

仁愛者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同情人,關懷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一種濃濃的家族親情,對家庭關係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進而形成了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誠信好禮: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很多相關的美德,諸如待人以誠,對事業忠誠,對愛情忠誠等等,追求內心的光明真誠。

精忠報國:愛國曆來被國人視為大節,崇尚氣節,講求情操,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