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熏陶了一種群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把家族精神——和諧相處作為首要的價值取向,進而擴大到整個國家。中國人曆來把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理想。
以義製利:以道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往往具體化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
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意誌力。
諸種美德融進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的血脈裏,就成了他們賴以開天辟地的立身之本。以橋梓村為例,這些周敦頤的後代們,從他們一個家族的遭遇中,就可以看出悠悠長存的傳統精神有著多麼雋永的光芒。
周敦頤死後的100年時間裏,宋朝正陷入亡國之難。就在他的曾孫周直卿1114年呱呱墜地時,這一年,恰是北方一個少數民族第一次闖人中國曆史的時刻。就在這一年的9月,女真族完顏部的阿骨打率部反遼,僅僅13年後,這股北方風暴就已吹垮了宋朝的都城汴梁,將宋欽宗、徽宗二帝及3000嬪妃悉數掠走,將宋所藏的天文、曆算、陰陽、數術、兵法、曆史、文學典籍、州府地圖等,裝滿1500輛大車,一直拉到金國京師會寧府。此後,趙構稱帝,是為南宋。之後百年,南宋小朝廷一直在風雨飄搖之中,而它的臣民就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就在金兵又一次侵入江西濂溪周家的故地時,周直卿攜家從江西遷至廣東南雄。當時周直卿官職為正千戶,在任州任職。晚年定居番禺。
周直卿幼子周宣酋後來遷移到東莞常平大瀝鎮,成為常平周姓始祖。
周宣酋膝下隻有一子,叫周宋維,據說他好學能文,存心仁孝,獲舉茂才,歲薦教授,是鄉裏頗有威望之人。隻是這時期國難頻頻,北方蒙古民族興起,滅金後又興兵伐南宋。在周宋維晚年時,正值國破之難,他有9個兒子,因受祖訓愛國傳承,必定起事反元,因此曾有一子遇害,其餘8子四散而逃,藏匿至東莞、博羅、中山等地。周宋維四子沒有遠逃,擇仙溪朗(即今崗梓、橋梓合稱屋廈)地方定居下來,成為屋廈始祖。其時正是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30年。
周宋維四子叫周庫。周庫又生四子,老三周德茂,老四周德祥以後到了東莞的坑尾和坑口村,老大周德光、老二周德瑞則在屋廈開花結果,繁衍成崗梓、橋梓兩村。
橋梓二字為父子的意思。這是個濃鬱的充滿親情的詞兒。
如果從橋梓始祖周德瑞算起,至今已經730年過去。如今的橋梓人口已經繁衍至五六千人。由於本村人多地少,從清末、民初起,一些膽大的橋梓人便走出家門,向國內和國外發展。他們去時兩手空空,隻是懷裏揣著祖宗傳下來的族譜,心底裏牢記著祖先的教誨,就這樣頂著風雨走向比天邊還遠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橋梓村旅外人數約三四千人,他們有的去了香港,有的去了東南亞,還有的僑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橋梓村是個名副其實的僑鄉。據說在外的橋梓人比在家的要多。
橋梓現有人口2100人,大部分以農為生,這個清一色的周姓人家,這個曾以詩書傳家禮愛仁義為本的周敦頤的傳人們,經過千年更迭,在南粵這個盛產莞草的地方紮下了根,平靜地過起了農家生活。祖先教導他們要重理去欲,重義輕利,立公去私,主張人們嚴格要求自己,培養高尚情操,鼓勵人人都當聖人,這些遺訓,已經散落在村中草廬裏、半畝方塘中、農人心間裏了。他們與世無爭地過著真正草民的生活。貧窮而質樸,喜文好崇高,這就是橋梓人。
筆者來到橋梓管理區,村有一座巨大的牌樓,牌樓兩側書寫著這樣一副對聯:龍衍濂溪濂水鍾靈十萬裏與圖地觀橋梓鳳鳴岐秀岐山紹聖三千年文物人愛蓮花橋梓人以蓮花為旗,蓮花成了他們心靈的圖騰。有人愛蓮,隻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而橋梓人則是用生命來品味蓮花,他們的生命似乎已經融人了蓮花的某些特征和特性,蓮花的精髓就散落在每個橋梓人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