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橋梓人每年舉辦的鬧元宵活動,已經成了該村的名揚鄉裏的名優品牌。在元宵節上,他們放電影、放煙花、擺燈飾、猜謎語、表演節目,還有舞龍舞獅等等,競能吸引數萬人前來觀賞。
常平鎮黨委書記周華駒說:毛主席有一句話叫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句話我們可以發展一下。先說古為今用,對待民族傳統,對待民族文化,特別是那些充滿中國氣節,又有教育意義,或者是具有豐富人性的節日,要重新包裝,這叫古為今用,使之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現在我們國家擠進來不少洋節,比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等,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情況。認真分析一下,洋節何以能擠進中國市場?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洋節比較適合人類的精神需求,二是比較適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人特別是青年人的消費心理。而我們的節日文化的元素較為單一單調,偏向政治性和團體性,在個性化和豐富性上有所缺欠。這些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所謂文化,所謂文明,都是以各種形式來體現的,節日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為什麼洋節能傳到我們國度,我們的節日就不能傳到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呢?因此我們一定要重新認識傳統節日的意義,並把它納入精神文明的範疇去考量,下功夫去包裝它,給它賦予嶄新的意義,然後讓他漂洋過海到外國宣傳我們的精神文明,這叫中為洋用。
周華駒,皮膚白淨,文質彬彬,再加上一副眼鏡,給人的感覺書卷氣很濃。聽他講話時,除了他善於用征詢的口氣外,基本上就是一個在學術報告會上的發言者。來常平鎮之前,他原是東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筆者曾和他有三麵之緣。
第一次,筆者受東莞市委一位領導之邀,在參觀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時和其認識。當時正是改革開放之初,東莞處在前沿,港台方麵常有人來此觀光走訪,內地亦常有朝東南走的時尚。於是我就加入了這個行列。記得正巧有香港文藝代表團來訪,市領導便於陪同,就把我們弄到了一起,大概周華駒當時是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來參與接待工作,這樣,我們就認識了。第一次交談不多,印象不深,隻是彼此交換了名片。第二次,筆者接受中央電視台之邀,參與撰寫一部大型專題片來到東莞,接待的正巧又是市委宣傳,這時周已是宣傳部副部長了。這次彼此因了上次的交情,所談較多,知道他身在僑鄉,家中有許多人都在海外,他不久也要到國外發展。筆者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從容和沉靜。一個具有海外背景的政府官員,他為什麼還能一絲不苟地從事工作呢?一邊是微薄的收人,一邊是豐厚的進項,兩者之間的反差如此之大,他何以有這樣的耐性呢?這樣的念頭閃過之後就煙消雲散,等這次又來東莞,再度想起戴眼鏡的老周時,就想,他此時一定是在國外的某一處,據說是在美國的關島,說不定已經成為大老板了。哪成想,這次競在離橋梓不遠的常平鎮意外地和他相遇,況且知道了他也是周敦頤的傳人,也正是因為是周的傳人,他才不忘祖訓,放棄到國外發展的想法,回到故鄉,決計為常平鎮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周華駒說了許多,給我震撼的是如下一句話:自橋梓有史以來,700多年,周姓人家為官之人,沒有一個貪官,皆效先祖周敦頤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