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3)

在中國,一個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家族實際上存在著。他不僅僅是李素麗、邱娥國、徐虎、徐洪剛、韓素雲,還有許多許多。一個初春之夜,遼寧省文明辦主任張仁地,為筆者送行時特意請來了當年他在沈陽軍區某部當新聞幹事的戰友馮連旗、呂永岩等,他們當年都曾宣傳、報道過雷鋒。馮連旗現在是沈陽軍區黨委秘書,大校軍銜。他說,沈陽軍區黨委每年新春伊始固定的議題就是研究一年的學雷鋒計劃,因為雷鋒這個典型出在沈陽軍區,這是沈陽軍區的驕傲。沈陽部隊的官兵在雷鋒這麵旗幟下,創造了許多現代化神話,1998年抗洪中,雷鋒團就是一個光榮的佐證——1998年8月16日,駐紮在撫順的雷鋒生前所在團接到火速奔赴哈爾濱抗洪的命令。午夜,雷鋒團900名官兵分乘兩個專列向北挺進。

雷鋒團來到了哈爾濱,奉命守護鬆花江北萬寶段分洪大壩。該壩全長10.5公裏。守護的重點是壩間被稱為裹頭的兩個地方。這是險中之險。站在大壩上,可以看見洶湧江水吞噬的林木梢頭,那些高大的樹木被上漲的江水瘋狂追逐,瞬間就遭受了滅頂之災。現在它們就在洪水裏痛苦掙紮著,青青樹頂宛若少女飄飛的發梢。官兵們站在大壩上,透過雨幕感受著洪水滔天的凶險。那數丈高的洪峰,宛如上萬頭暴怒的獅子,不知何時就會躥上岸來,而他們的身後就是著名的東北名城哈爾濱,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有風光旖旎的太陽島,有最富盛名的商業街中央大街,有高聳雲天的索菲亞大教堂,還有歐式風格的霓虹橋……倘若稍有閃失,整個城市就會被猛獸們撕為碎片,人民的生命財產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在洪水麵前,官兵們高舉起雷鋒生前所在團的團旗,與洪水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他們組成學雷鋒標兵突擊隊,黨員突擊隊,喊著學雷鋒,戰洪峰,誓死保衛哈爾濱的15號,每人平均背35噸沙石,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競使洪魔沒能前進半步。雷鋒團中,有270名來自湖北、安徽的戰士,他們的家鄉也正遭受著洪水的襲擊,有的家中房屋被衝,田地被淹,親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但他們都抱著堅定的信念:我們是雷鋒的戰友,我們不能往雷鋒的臉上抹黑,在人民群眾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一定要頂得住,衝得上,舍得為人民群眾做出犧牲1270名官兵沒有一人提出個人要求,和全團官兵一起續寫了一部新雷鋒英雄傳。哈爾濱的新聞媒體不失時機地報道了雷鋒團的壯舉,立時引來廣大市民的注意,四麵八方的人民群眾爭相擁來,想一睹新雷鋒們的風采。他們送來大批的食品、礦泉水慰問子弟兵,拉著他們的手問長問短,問得最多的仍是關於雷鋒的話題。

因為他們屬於雷鋒家族。

抗洪結束那天,雷鋒團的官兵們破例喝了一次酒。這是一瓶存放了多年的茅台酒,一位80多歲的老人托人把酒送到了雷鋒團,來為官兵們送行。前來送行的還有哈爾濱的百餘名原雷鋒團的老兵,他們如今已年過半百,他們擁著像他兒子一樣年輕的戰友,兩代人舉起酒杯,在現任團長的提議下,流著眼淚喊出了他們共同的心聲:

雷鋒精神萬歲飯,卻有幾個當地的學生靠在牆邊,似乎在享受中午的陽光。他們不吃飯。問為什麼不吃,說是沒錢,買不起。問為什麼不帶飯,說要帶飯,幹的帶不起,隻能用瓦罐帶稀的,嫌麻煩,幹脆中午不吃,餓到晚上回家一塊吃。這話讓城市學生大吃一驚,同在藍天下,咫尺卻天涯,怎麼有這等事?於是學生們議論起來。有的學生說:他們沒有飯吃活該,誰讓他們的爸爸媽媽不計劃生育呢?

手拉手拉出了李金海的心事。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同情心,沒有一個善良人所具備的情感。這同樣是一種貧窮,一種情感世界的白色沙礫綿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但它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老師隻注意分數,學生也注意分數,家長更注意分數,教育部門則憑分數論高低、排座次。這樣就使學生除了學習之外別的都漠不關心,一心隻讀聖賢書,成為冷漠的學習動物。試問,一個不懂感情的人,一個除了自己別的什麼都不愛的人,能會愛祖國、愛人民嗎?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根本不會愛祖國、愛人民,那麼,我們花那麼大的氣力去培養他幹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培養出一個沒有感情的冷漠的科學家,不如培養一個善良的人。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納粹德國服務的科學家,製造出多少屠殺人民的武器,如果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是不會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