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 / 2)

廣渠門中學從石碾子中學選了10個年收入在150元以下的特困生,把他們接到學校,提供衣食住行和學習費用。同時,又以這十個特困生為精神酵母,以此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矯正情感品行的誤區。

廣渠門中學被北京市教育係統評為支援山區學校的先進單位。

或許從這時起,李金海就有了將來辦宏誌班的想法……

李金海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委員會委員。由於這種身份,他經常到一些學校視察了解情況。一次,他來到一所私立學校。這裏有空調,有席夢思軟床,有高級沙發,有可口飯菜,有四季高檔服裝,還有學校門前宛若長龍的高級轎車。在學校門口,一個學生從汽車裏鑽出來,後麵跟著為他背書包的父親,要進校門時,學生回頭對父親說:我這個月不回家了,你給點零花錢吧。多少?父親問。3000學生想也沒想就隨口說。做父親的二話沒說就從口袋裏掏出錢夾子,點足了3000元給兒子。兒子接過錢,塞到書包裏頭也不回就進了學校……

李金海正好目睹了這一幕。他感到憤怒。

這樣的孩子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嗎?不,他連資產階級接班人都當不成。在英國有一所首相學校,是專門培養英國上層貴族子弟的,然而,學校裏冬天不生火,一任寒風刺骨;夏天,教室裏沒有電扇,更沒有什麼空調,使熱火的七月溽熱難當。難道這些老牌貴族不比我們剛剛暴富的大款們有錢嗎?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還有美國的西點軍校,這是專門為美國培養將軍的,他們的訓練難度令人咋舌,有些甚至是非人的、磨難式的。還有日本的一些學校,專門設置一些苦難和挫折的課程,以鍛煉人的意誌、品格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者尚且知道溫室裏絕對培養不尚所需要的人才,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裏竟然有這樣的教育呢?這種以享受為榮,以享樂為人生快事的教學環境,會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呢?

李金海又想起了另一類孩子。

數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李金海剛把學校的事情安排好,一看表,已經11點多了,急忙蹬車往家裏趕。此時街上人已稀少,下過雪的路麵很滑,尖利的朔風掠過樓群,吹得滿耳都是淒厲的嘯聲。然而,就在這令人思歸的風聲中,卻有一句英語從不遠處的電線杆下傳來。

李金海著實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了一個迷路的外國人。以他一個中學校長的經曆,和外國人單獨相處的機會是不多的,他缺少這方麵的經驗。然而,待走的近了,見昏黃的路燈下,站著一個苦讀的少年。

李金海把車子停下來。教師的職業習慣和中學校長的習慣使他不得不停下來。教育工作者天生喜歡那些好學上進的學生,就像林業工作者看到一株秀木那樣,他是很難挪動步子的。

這麼晚了,怎麼還不回家?你是哪個學校的?

為什麼不在家裏複習功課?

李金海關切地問了許多。學生很謹慎地回答了許多。學生說,他的父母都是下鄉知青,至今還沒有調回來。按照政策,他可以回京上學,可是卻沒有地方住。他隻能臨時擠在一個親戚家。親戚家居住條件不好,子女又多,晚上用電時問太長他們不高興,隻得就著路燈複習功課……已經好長時間了,路燈成了他的台燈,雖然高點,雖然暗點,雖然馬路上冷點,但他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在年級裏名列前茅。

當馬路少年得知眼前和他進行冬夜長談的就是重點中學的校長時,他含著淚請求道:李校長,把我收下吧,如果我每次考試得不了前三名,你把我開除……

李金海果真收了他。

後來這位學生考上了北京大學。

李金海想到了馬路少年這一類的孩子。現實對他們太殘酷了。如果我們隻強調市場經濟隻講錢,不認人,有錢就上學,沒錢就走人,那麼,這類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的孩子就會被關在我們的學校之外……若是這樣,何以體現我們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呢?

李金海永遠也忘不了自己的成長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