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共54名學生,清一色的苦孩子。
然而,他們又是多麼要強的孩子啊——
他叫田偉,父母離異,母親郝寶珠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和妹妹被父親分送給別人領養。姥姥不忍心丟下兩個外孫,便把兄妹倆接到家裏來。為了能讓他們兄妹倆和別人的孩子一樣接受教育,年邁的姥姥什麼髒活累活都幹,每天靠掃大街掙錢。然而,就在田偉就要考高中的前兩個月,他的媽媽卻在精神病院走失,小田偉白天上學,晚上放學後尋找媽媽,幾乎跑遍了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他和妹妹含淚起草了尋人啟事,找出媽媽的照片複印在上邊,一張張地貼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考前,他隻喝一碗棒子麵粥,餓著肚子走迸考場,卻以642分的好成績考入了宏誌班……
他叫劉程,母親程惠華雙目失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劉程從兩歲起就開始領著母親上廁所、過馬路。從小到大,因為媽媽總拉著他的左手活動,他的胳膊至今向外撇著。他是媽媽的眼睛,他的總往外撇的胳膊就是永遠注視著媽媽的不閉的眼睛。
失明的媽媽為了劉程的學習耗盡了心血。劉程上小學的時候,做聽寫時,劉程先給媽媽念,念一段媽媽背一段,等把書全背下來了,再讓劉程把書扣在桌子上,媽媽說讓劉程寫,對的讓劉程打鉤,不對的打叉……
後來,劉程怕媽媽受累,就不讓媽媽管了,但是媽媽不放心。為了讓媽媽放心,劉程就拚命學習,每次考試都是前三名。五年級時劉程病休了一學期,終考時仍然考了全班第一。上初中後,他的考試成績始終沒下過前三名……
她叫劉佳,父親劉天增。劉佳三歲時,得了脊椎瘤病,那時父親在工廠當助理工程師,為了治女兒的病,他出國當勞工幹了一年半。回國後,哪知妻子也得了絕症。究竟先給誰治病呢?劉佳的母親放棄了治療,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女兒。女兒得救了,母親卻死了。讀到初中時,父親又病倒了……劉佳每天放學回家既要完成作業,又要搶著做飯、洗衣服,把家務活兒全攬在了自己身上。她仍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宏誌班……
據統計,宏誌班54名學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在200元以下。有34名學生的家長為近期返城知青,有14名學生失去了父母或父母下崗,生活沒有著落。54名學生中,有的從小到現在沒穿過一件新衣服;有的學生所穿的衣服是當環衛工人的父親從垃圾堆裏撿來的;有的學生的全部生日禮物就是爸爸親手做的一碗炸醬麵;班主任高金英老師曾詢問過學生們有沒有零花錢,問了5個同學,3個同學身上一分錢沒有,一個同學隻有一毛錢,還有一個同學的鉛筆盒裏放有兩塊錢,據說是開學時母親給的,為防自行車半路壞了修車用……
就是這樣一幫苦孩子,入學之後,學校進行愛黨愛國教育的第一課時,說起黨和國家的恩情,人人都止不住流下感激的淚水……李金海也同樣激動,他自豪地說:我相信,這批學生當中,準能出中國共產黨黨員!
宏誌班果然不負眾望。
這個班的學生正像宏誌班班訓裏所寫的那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有誌氣,特別有作為。
班主任高金英說,這些孩子特別要強。別的學生是家長求著孩子學,我們這裏是學生找老師學。每天上課我們班都拖堂、加時,都是學生們要求的,要不孩子們不走。在宏誌班,學生三個小時的作業量是少的。他們最擔心的不是睡眠不足,而是擔心學習上不去。我們這些孩子中,有16個人從來沒有過自己的書桌,家裏的水缸蓋、床沿、小木箱、縫紉機就是他們的書桌,如果連這些也沒有,兩條腿就是自己的書桌。宏誌班的學生非常團結,若是哪個同學病了,準有人幫他把筆記補上;若是趕上誰的生日,大夥便送上親手製作的賀卡或是送上熱情祝福的話語;張麗萍同學的腿摔傷了,同學們二話沒說,背上她就上了醫院;李楠的母親去世了,全班同學動手製作了一個花圈,上麵綴有54朵小白花。和母親遺體做最後的告別時,李楠緊緊抱著這個小花圈,就像被宏誌班54個兄弟姐妹簇擁著……
蔡京男同學家住海澱區皂君廟,她每天的日程安排是這樣的:淩晨4點起床,念1小時的外語,5點準時出發(路上要先摸黑走上20多分鍾的土路,再倒三次公共汽車才能到校),7點鍾進課堂;晚自習後7點放學,9點到家,再做作業1小時,11點睡覺,一天的睡眠時間是4個多小時……
像蔡京男這樣的學生,在宏誌班比比皆是。剛人學時,宏誌班要比別的班差30多分成績,到第一學期期終考試時,在5個高一班裏,已躍居第二名。
學習上發奮努力,在別的方麵更是出類拔萃。
韓穎是宏誌班的班長。有一天,班主任高老師給她布置了個任務:給班上買兩個暖壺。高老師說,冬天到了,同學們喝點開水,還得從四樓跑到一樓去。咱班上還有一些錢,你去街上給咱班買兩個暖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