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2 / 2)

韓穎接受了任務,跑了許多商店,都不太如意,她嫌那些暖壺太貴。後來,她隻買了兩個暖瓶膽,從母親的工廠裏撿回兩個舊暖壺鐵皮,自己裝好後又刷了一層油漆,有一個暖壺的提手沒有了,她就拴上一根塑料繩代替。

兩個暖壺的任務完成了。全班人很高興地接納了它。

一位政治老師知道這件事情後就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在別的班,她出了一道題讓大家解答:如果要你用班費去買暖壺的話,你該怎樣買呢?

話一出口,學生們紛紛答道:那還用說,買壓力暖壺!

不,買電暖壺……

學生們七嘴八舌,但沒有一個學生提出買暖壺膽再找舊暖壺鐵皮組裝的……

像韓穎的選擇,宏誌班的學生認為是很自然的事。韓穎說,不僅這件事,即使她平常上街買衣服,她也要考慮—件多用,即不僅自己能穿,媽媽姐姐都能穿才買。她沒什麼花花綠綠的衣服,父親的工作服照樣能成為她參加慶典活動的正式服裝。

宏誌班的學生多數不知毛衣毛褲穿在身上的滋味,有的同學冬天沒有襯衣,隻空心穿一身棉衣棉褲。

張紅梅5歲喪母,9歲喪父。她和妹妹被姑姑收養。現在全家生活全靠姑父、姑母的退休金,兩人加在一起還不夠700塊錢。考人宏誌班後,班上給每個同學發80元補貼,但張紅梅從不在學校吃飯。她中午和晚上隻吃兩個燒餅,省下的錢供妹妹上學……

高嶺同學的父母都是返城知青,全家調回北京後,4人擠在一間8平方米的小屋內,後來連這房子也保不住了,隻得住在豬場的倉庫裏,夏天蒼蠅成群,臭味熏天,走在街上,別人老遠就得捂住鼻子;冬天則四處透風,寒氣逼人,白天也得披著被子。即使這樣差的居住條件,也不會住長久,豬場馬上又要收回了。

然而,麵對貧困,學生們卻坦然從容,沒有人看不起自己的家庭,沒有人嫌棄自己的父母。

有人問蔡京男:你和生活富裕的同學在一起,有沒有感覺生活對你太不公平?

蔡京男說:沒有。相反,我倒覺得這是生活給我的最寶貴的饋贈。因為貧窮對一個有誌氣的人來說是一筆豐厚的財富……

李金海提起辦宏誌班的初衷時說:此事並不完全是積德行善之舉,而是它本身凝聚了我們所需要的許多東西。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比如正直、善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等等的凝聚,這些優秀品質就像珠玉一般會在暗夜閃閃發光。在當今世風日下的時候,這個特殊的群體是我們用來對別的學生進行教育的示範隊伍,是一個樣板隊伍,有了它,學校別的班級和學生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過去食堂的泔水桶裏,經常有雪白的饅頭、半桶半桶的麵條。現在這種現象明顯少了。

過去食堂飯後一片狼藉,慘不忍睹。現在有宏誌班示範,飯後打掃得幹幹淨淨,什物擺放得井井有條。

一次校外活動,中午學生自己帶飯,別的學生都拿出麵包、香腸、火腿等各種美味,而宏誌班的學生則拿出饅頭、開水、鹹菜。看到宏誌班的學生如此儉樸,那些過去根本不會顧忌什麼的學生們齊刷刷把頭扭到一邊,他們覺得不好意思了……

廣渠門中學越變越好了。

正像李金海預料的那樣,宏誌班裏已有學生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了。

田偉過去是個思想深沉的孩子。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一度認為人是虛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充斥著金錢的,世間無真誠。過去他的鉛筆盒裏有一句格言:一切都是虛偽的。現在他變了,他說:世上還是好人多。最近,田偉已經寫了入黨申請書……

宏誌班經過新聞媒介的宣傳之後,像一匹駿馬浮在雲空,一時間人們都把關注的目光灑向它——

一位從石景山趕來的老工人,推開宏誌班教室的門就問:誰是田偉?說著,掏出隨身帶的一大包禮物塞給他,並把田偉帶到一個僻靜處,把裏麵的東西拿出來讓他當著自己的麵吃下去,臨了,又給偉留下50元錢。有人問他姓名時,他道:問這幹啥?然後飄然而去……

河南某地農村有兩個小姐妹,聽說宏誌班的報道後,寄來了5元錢。她們在信中寫道:我們姐妹倆因家庭困難而被迫輟學了。為了使宏誌班的學生不再像我們一樣,寄上5元錢以表達我們的心願……

海南有一個正在監獄裏服刑的犯人,從報紙上看到宏誌班的消息,寄來了10元錢。他每月的津貼僅5元錢。宏誌班的54名學生每人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上規勸他好好改造,爭取早日出獄,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捐助者,一次就捐款30萬。但他有一個條件,不能暴露他的地址,一旦暴露,就終止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