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輛高級轎車開到了廣渠門中學的大門前,司機下車後特意把田偉叫到車上。車裏一位善良的老太太拉著田偉的手問長問短,問寒問暖。她給田偉帶了一包衣服和一包食物,送給田偉後便讓車悄悄開走了……田偉至今不知道贈者是誰。
國家外文局高級記者吳銀伯85歲了,老伴留下遺囑,喪事從儉,省下的錢捐給希望工程,吳老按照老伴的意願,讓女兒吳鬱把省下的1200元錢捐給了宏誌班。
一次,市委副書記李誌堅在一個座談會上偶爾聽到李金海想辦特困生班的消息,便立即表態表示支持,在他直接督促斡旋下,工商聯、市教育局、北京電視台、《北京日報》社等聯合行動,終於使宏誌班得以誕生。李誌堅親自參加了宏誌班的開學典禮。
當時的市長李其炎看到宏誌班的報道後,特意來到學校看望,並給孩子們特批了冬衣費。市教育局局長陶春輝撥出專款,作為政府行為予以支持。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聯主席孫孚淩也來宏心班看望,找學生們座談,並當場拍板,決定工商聯每年出資4.3萬元解決全班的夥食費。
宏誌班已經成為社會的寶貴財富。5月中旬的一天,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係主任肖士新和政委劉鬆先的邀請下,李金海帶著由他親手創立的宏誌班和舞蹈係全體師生舉行聯誼活動。會上,宏誌班的學生們各自講述了我的故事,他們身處逆境,自強不息的精神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範廷宇少將在講話中稱宏誌班是偉大的創舉。該院教務長張學恒大校激動地對李金海說:我認為一個好人應該具備三點:一是孝敬父母,二是喜歡兒童,三是同情弱者。李校長,你真是個大好人,是一個善良的人。
就在筆者第一次采訪李金海校長時,恰逢東北著名的石油城市大慶由60多名校長組成的參觀團來廣渠門中學參觀了解宏誌班,辦學經過。聽完介紹,該市負責文教的副市長說:回去後,我們也要辦一個宏誌班……
李金海說,我不希望我們一枝獨秀,我企盼著一花引來百花開,如果全國城市中所有品學兼優的窮苦孩子都能得到了救助,都能上成宏誌班,我的願望就算實現了,我的夢就圓了……
1996年2月8日,總理在中南海聽取北京市科教文衛委員彙報時特意聽了李金海關於創辦宏誌班的發言。總理滿意地說:你做了一件大好事。
1993年,李金海獲得全國教育係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年,獲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
1996年,獲得首都五一勞動獎章……
李金海成了北京乃至全國著名的教育英雄,成為北京市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
李金海出身於北京市最大的教師家庭,全家共有17人從事教育事業。他1941年生人,今年已近55歲。1964年從北京師範學院畢業後,一直當中學教師,教化學,當班主任。文革中他一直當逍遙派,雖然優哉遊哉地看雲卷雲舒,但心裏仍不免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擔憂,很沉重。文革後期,他泡在了校辦工廠裏,利用自己的專長為學校做貢獻。1978年,李金海從117中學調到50中學任教導處副主任、主任,後任該校校長。幾十年轉瞬間就過去了。
學生時代李金海是個活潑愛動的人,吹拉彈唱、打籃球、打乒乓球樣樣可以。據他的高中同班同學、如今已是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係主任陸學功大校說:他們都是校籃球隊的主力。他還有一副好嗓子,可以唱渾厚的男中音……在筆者詢問他對李金海的整體印象時,他以軍人特有的簡潔說了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