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2 / 3)

據國內進行的73個城市降水檢測結果來看,下酸雨的城市就占了49.3%。

重慶街道的樹木,自60年代以來已換過3茬3個樹種,仍舊抵抗不了汙染導致的提前衰老與枯亡。

四川宜賓市酸雨頻率高達100%,這就意味著,這個城市的每一場雨,每一滴雨,都會形成一次可怕的災難。酸雨讓人們改革了傳統的種植現象,一旦下雨:老百姓第一件事情就是澆菜,把酸性雨從菜葉子上趕下去。一項七五研究結果表明,僅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4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60億元。據新華社報道,近幾年,廣東省幾乎每降兩場雨,就有一場是酸雨,給全省農業和森林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此廣東省不得不在全省環保會上提出一係列措施,決心扭轉酸雨汙染加劇的局向。

廣東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步伐較快的地區。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全省電力工業和建材行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全省工業廢氣和粉塵的排放量也迅速遞增。據近5年的統計,二者年均遞增率分別為12.5%和9%。大量的廢氣、粉塵中,不少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正是這些導致大氣酸雨頻率達到了50%左右,個別城市則高達80%。

無獨有偶,1995年,報界披露:陝西形成酸雨三角區,秦嶺生物寶庫深受其害。陝西省環保局經過10餘年監測,發現陝西省不僅出現了酸雨,而且形成了以西安市為中心的較為嚴重的酸雨區,即洛陽、商州和銅川三縣市所構成的三角形。

酸雨澆在臉上,愁緒結在心頭。麵對酸雨,無數勤勞的人無計可施。

陝西有酸雨三角區,世界上也有三大酸雨區。這三大酸雨區裏就有我國的重慶市。還是在1993年,重慶市的環境監測結果表明,這裏的酸雨頻率已高達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為2.8。在重慶,不僅雨水受到酸化,霧水、露水和雪水也受到嚴重汙染。1994年,重慶連續四次出現黑雨現象,降雨麵積達800平方公裏。在酸雨的危害下,整個城市建築灰暗肮髒,汽車等公共設施鏽跡斑斑,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病蟲害加劇,樹木成片死亡。

關於酸雨的危害,有關部門調查後說,重慶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億—6億元。單純的經濟損失並不可怕,如果是山川清秀,不出數年,一切皆可恢複,然而,依我們現在逐漸惡劣的環境,這樣的氣候,對人的身心的重創是無法彌補的。一項15年的跟蹤研究顯示,重慶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位居全國12個城市之首。尤其以老年人和兒童受害最大。

誰都知道酸雨的厲害,但誰都無法改變自己單純追求經濟的步伐。在物欲極度膨脹的今天,你可以讓個人下崗,但無法讓一個排著三廢的工廠停止生產城市垃圾。所以,也就出現了這樣一種上升趨勢:

六五期間原本以城區為中心,郊區較輕的酸雨,到了七五期間,酸雨汙染蔓延到遠郊的廣大農村及背景區。到了1993年,無論是酸雨頻率還是pH值,郊區的汙染均已重於城區。

素有霧都之稱的重慶,原本濕度就大,酸雨的蔓延和加劇,無疑給重慶帶來了劫難性的災難。有關方麵做過一次比較,由於受酸雨的侵蝕,重慶嘉陵江大橋金屬結構的維修周期,隻及南京長江大橋的五分之一。而另一項調查的數據更有意味,重慶市南山上的馬尾鬆死亡率高達46%。

號稱天無三日晴的貴州省會亦是如此。

有人誇張地說,貴陽就如一個裝滿了酸液的大試管,人則成了浸泡其中的試驗品。細想想,這並不是真正的誇張。

據(1995年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稱,整個黔中地區酸雨頻率高、強度大,酸雨汙染由中部地區向西北地區擴展,形成了黔中地區為中心的連片分布局勢。這種表達的實際情況是,貴州省1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已有10萬平方公裏正遭受著程度不等的酸雨危害。

從整體上看,貴州的酸雨汙染以貴陽及其附近地區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強酸雨的中心圈子,其外圍是一個弱酸雨圈,最外層則是非酸雨圈。在這樣一個三環套的酸雨汙染區中,貴陽等城市受害大矣。

有歌唱得好,貴陽是個好地方,獨具一格的喀斯特地貌風光無限誘人,然而現在的外地人來到這裏,印象最深的卻是飽嚐高二氧化硫的微酸空氣。貴陽市有一景,各色小吃一條街遍布市區。小吃固然滿足了市民的燒烤嗜好,但也給城市環境加重了汙染。明火爐灶的青煙,彌漫著整條街道,嗆得人涕淚雙流。1995年8月中國科協、團中央、國家教委等單位,聯合舉辦了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科技發明和科學論文比賽活動,有一個叫高鉑的小學生算了這樣一筆賬,他是以一個兒童的獨特視角看汙染的。高鉑看到的便是街上的炸油條的小攤。他說,一鍋油是15千克,一小時炸麵25千克,炸完後,鍋裏的油還有6千克,也就是說跑走了9千克,油跑到哪裏去了?高鉑說,一部分在油條上,另一部分肯定是散失在空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