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批批國內外企業家、留學歸國人員來到中關村創業,是什麼吸引了他們?都說是機遇大、環境好。我們覺得,作為企業來說,好環境,最重要的是有好的法製環境。說起海澱的法製環境,就不能不說給予我們很大幫助的海澱法院知識產權庭宋魚水庭長和她的同事們。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區。從198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16年間,主要經濟指標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GDP占了全國53家高新區總量的六分之一,在100平方公裏範圍內,聚集著上萬家生機勃勃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高科技園區。回過頭來看,園區的迅猛發展,離不開良好法製環境的保障。作為全國第一家基層法院知識產權庭,宋魚水和她的法官同事們,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在園區探索前行的進程中,確立規則始終是頭等大事。1995年,國家在園區進行軟件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當時,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識還很膚淺,品牌意識、創新意識比較淡薄,還不懂得知識產權是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命根子”。在試點一年多的時間裏,知識產權庭的法官們經常來園區谘詢講課、座談研討,解答我們遇到的法律難題。當時建立的一整套軟件知識產權保護規定,都浸透著他們的汗水,申請注冊程序、產品推廣方式、與員工簽訂保護商業秘密協定等措施,至今發揮著重要作用。近些年來,他們主動為園區提供法律服務,指導企業設立法律機構、製定《技術秘密保護章程》、《商標保護製度》,引導企業使用法律武器捍衛知識產權,同時通過審判工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10年過去了,“保護知識產權”成了中關村最醒目的廣告,也成了每一個企業最自覺的行動。
如今,聯想、方正、用友等一批科技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CPU芯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片時代;一些外企進人園區,擔心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聽了我們對知識產權庭的介紹,就覺得有了底兒。現在,微軟、IBM、摩托羅拉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業都在中關村設立了研發機構或子公司。他們的耕耘,獲得了豐厚回報!
規則有了,還得當好向導。2002年,園區發生了一件某著名學者訴一家數字圖書館的著作權侵權案。數字圖書館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過去圖書館是“書上架”,現在數字圖書館是“書上網”。過去借書必須到圖書館,現在通過網絡就可以同時實現多人借閱。這些優勢決定了建立數字圖書館具有很大的贏利空間,因此,許多人瞄向這個行業,躍躍欲試。數字圖書館的經營者將圖書資料掃描上網,是否需要取得作者的許可呢?但與上千萬的作者逐一簽訂協議又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對此,本案的被告提出:這是一個爭得世界市場,為讀者提供便利的公益性活動,應該得到法律的支持和政策上的鼓勵。但本案的原告堅持:沒有著作權人最初的辛勤勞動,就沒有人們得以分享的精神成果。當時,我們都很關注這個案子,因為對數字圖書館侵不侵權,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理論上存在爭議,實踐中也沒有先例。這起案件的審理,不僅影響到雙方當事人的實際利益,而且事關中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
宋魚水和她的法官同事們知道這起案件的分量。他們查閱了大量國內外信息資料,把握國際發展趨勢,立足國情,在作者和經營者之間慎重進行利益平衡。他們認為,鼓勵創造性的勞動更重要,尊重知識、尊重權利人的利益有利於科教興國。最終判決,被告的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這個案例當年被列入全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件,上了《最高法院公報》。
像這樣“全國首例”、“全國第一起”的案件,宋魚水和她的同事們辦理了多起。他們通過追求法律精神,給出明確判斷,使一個案件,引導著一個行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企業說,發展沒有坦途,法律就是“路標”,沿著走,就走不了岔道。實踐證明,處在“轉型期”,從無序到有序,讓企業形成理性的市場運行模式和思維,法律說話最有說服力!在園區發展的每個階段,起訴到法院的案件特點各有不同。前些年的倒賣假貨、合同違約、債務糾紛等案件,近幾年的互聯網糾紛、著作權侵權、侵犯商業秘密等案件,每一時期的案件都對市場秩序形成了衝擊,影響著企業的正常發展。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使市場陷入肓動和紊亂,成熟健康的競爭環境就難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