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宋魚水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光榮的一員。作為一名黨員法官,在她的天平上,不但寫著公正,也寫著和諧:用法律最大限度化解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
天平在肩,重任如山。
維穩=群體性糾紛,件件難,法官麵臨嚴峻考驗
大變革,大發展。
與之相應,各方利益衝突加劇,深層矛盾逐步顯現。群體性糾紛,大量湧向法院:
企業非法募集資金案,讓一大批群眾失去“血汗錢”;銀行不良貨款案,數額巨大,牽涉麵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頻發,與村民利益息息相關……一件一件,件件都難。
如何依法保護群眾合法權利?如何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人民法官,麵臨嚴峻考驗。8年前,20多名司機來到宋魚水麵前。
當時,北京市政府決定,在四環路內淘汰所有“麵的”車。很多出租車公司向司機提出:解除承包合同,收回車輛更新。靠車吃飯的司機們,麵臨暫時性失業。一些司機開始上訪,靜坐,同堵交通。身處矛盾中心,宋魚水清醒地意識到肩上的千鈞重擔:一頭挑著社會穩定。一頭挑著司機一家的口糧。法庭外,一大批公司和司機翹首以待。不能草率,不能延誤;既要真誠交流,又要細致做工作。這場危及社會穩定的“麵的”風波,最終化解於無形:多數司機與出租車公司達成協議;個別司機未達成協議,宋魚水及時裁判;觀望的公司和司機們,按法院確定的原則解決了糾紛。審判技巧嫻熟高超,化解矛盾真誠執著。10餘年,宋魚水把判案的法庭,變成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調節器”。
攻艱=從無序到有序,法律說話最有說服力
案頭,一摞摞欺詐案卷。宋魚水心情沉重。
誠信危機引發的糾紛,涉及各個領域。保護誠信,懲戒失信,法官義不容辭。
1998年,沒有先例可循的“經銷權”案件,給宋魚水出了道難題。外地某商貿公司傾銷過期啤酒,被媒體曝光,導致該品牌啤酒銷量銳減。北京的總經銷商決定收回其經銷權,被這家公司告上法院,與迅猛的發展相比,立法往往滯後。對經銷權,當時法律未做規定。
案子剛立,已成焦點。
翻閱大量資料,查閱國外判例,向相關部門調查谘詢,竭誠請教專家學者……依據法律原理、商業慣例,宋魚水開創性地以“喪失商業信譽”為由,支持被告總經銷商解除經銷權。
這份判決書,被全國許多法院引為範例。
1年後,《合同法》頒布實施。“誠實信用”原則列在其中。
法槌,威嚴、神聖。
黨員法官宋魚水,一次次舉起法槌,維護公平,倡導誠信,規範秩序,保障發展。“市場秩序,從無序到有序,法律說話最有說服力!”提起宋法官,許多當事人坦言。
“法律也是生產力!”談及宋魚水和她知識產權庭的同事們,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法製處的楊東起滿懷謝意。
求精=爭當專家型法官。
挑戰新案、疑案、難案新案,疑案,難案。
新時期,新形勢,向法官提出挑戰。一名新時代法官,既要有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意識,又要有駕馭複雜案件、解決實際問題的司法能力。僅靠過去的知識底子、辦案經驗,僅靠一張笑臉、兩袖清風,遠遠不夠。“爭當專家型法官。”宋魚水為自己定下目標,既提高學術水平,又加強審判能力。海澱區法院的同事們,幾乎都知道她的勤奮:茶餘飯後,坐車上班,觀摩開庭,討論案件,考察交流……一切可能抓住的機會,她都用來學習。周圍人,個個成老師,同事、律師、專家,甚至當事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幹審判員,宋魚水在庭裏結案最多;當副庭長,她成了審判疑難案件、複雜案件的“專業戶”;任知識產權庭庭長,她要求自己和庭裏每一位同誌:“力求每個案件的審理,都成典範;每份法律文書,都成精品。”2003年,一家生產剪紙作品的公司焦急萬分來起訴:“花了很長時間,投入幾十萬元!盜版,讓我們麵臨毀滅性打擊。”審案要時間,公司的損失隨之一天天增加……該案法官馬秀榮決定適用“訴訟禁令”,先行裁定被告停止製作、銷售,避免權利人損失擴大。“訴訟禁令”,此時還是一項“紙上”的法律,無人使用。作為庭長,宋魚水果斷支持。報請院領導同意後,“訴訟禁令”在我國首次適用。確認網絡傳播權、部分判決……為了提供一個公平、優質的法製環境,宋魚水和同事們一道,創下了多個“全國首例”。有能力,有責任感。有大局意識。
正是千千萬萬個宋魚水,在平凡崗位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奉獻。
(作者係人民日報記者吳兢李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