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安靜、謙和、溫柔、沉默,坦承自己不善與人交往。
她是一個法官,因為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所以自覺承擔責任,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給需要的人盡可能的幫助,讓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溫暖。
她是宋魚水,38歲的北京市海澱區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在她手裏,審判變成了公正和善良的藝術。
在她看來,做一名法官,鮮花和掌聲固然是一種鼓勵,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信任。勝敗是執法的結果,信任則是無言的豐碑。
她說:我工作最大的動力是為普通人辦事,我希望成為普通人的驕傲。
拒絕“人情案”要在平時“養成”
宋魚水獨立辦案11年來,審理了1200多個案子,沒有一件被投訴或舉報。她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政法委分別授予“全國模範法官”、“中國法官十傑”和“人民滿意的政法幹警標兵”榮譽稱號,她所在的北京市海澱區法院領導一提起她,就說“小宋這人,我敢打保票”!海澱區法院副院長陳琦說:“宋魚水堅持公正執法,把法庭作為公正的殿堂,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曆史的考驗”。
但是麵對媒體,宋魚水有一點尷尬。記者們反複追問,你畢業的中國人民大學就在海澱區法院的轄區,你的老師、同學有的當律師有的經商,他們有沒有因為打官司找過你?在法官這個位置上你是不是得罪了很多同學、朋友?如果壓力來自上級領導,你怎麼辦?你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具體例子?
宋魚水舉不出例子來。最後她說,我始終堅持認為,這些找人情辦案的人,最終想要得到的還是一個公正的判決,公平的結果。他們之所以托關係,通過種種途徑找到法官,還是因為他們對法官公正辦案能力不信任,對司法不信任。
我當法官確實得罪了不少同學和朋友。我的原則是:我尊重你的職業,你也要尊重我的職業。如果我不尊重我法官的職業,我可以放棄,選擇去當律師。每次遇到人情與法的衝突時,我惟一能幫他們的,是鼓勵他們去收集最有力的證據,書寫最有說服力的代理詞,告訴他們:用充實的證據說服合議庭,這樣才能贏得對他們有利的判決。大家其實更喜歡素質的較量、高水平的較量。
關於領導過問,首先要看過問來自哪方麵,一些過問是有好處的:可以集思廣益,促進案子的審判。比如說庭長過問案子,如果你承認法官隊伍有水平高低之分,就很容易理解——法官判案獨立、司法獨立,是建立在每個法官都是高素質的基礎上的,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如果是出於私人原因提出要求,那就得堅持原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個法官的確麵臨很多誘惑,我們的現實是:一個優秀律師可以身家百萬,一個優秀法官隻能過潔白樸素的生活。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必須甘守清貧。剛開始,人們會先試探你,但隻要你能夠做到防微杜漸,心中有一杆秤,就沒有推不了的人情。這麼十幾年堅持過來,大家就明白你是什麼樣的人,會尊重你的原則,不會對你提過分的要求。拒絕辦“人情案”,也有一個“養成”的過程。理想的狀態是:私人關係就是私人關係,在法庭上,私人關係不會影響我辦案公正。我相信隻要依法辦案,堅持正義的信念,大多數人會理解我、信任我。我始終相信人們更敬佩按照法律原則判案的法官。我的背後,有億萬群眾審視的目光,我對自己要求更嚴一點。作為一個樸實無華的人,一個沒有什麼豪言壯語的法官,宋魚水對法律正義的追求顯得慷慨激昂。她堅定地說:我對法官這兩個字的理解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平和正義。雖然每個人的文化層次、生活背景不一樣,但是人們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義的要求是一樣的。讓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公道、社會的關懷和正義的力量是我們法官的神聖責任。“位卑未敢忘憂國”,千百年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凜然大義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法官吏應當有“甘化我身守正義”的錚錚鐵骨,“畢生護法為人民”的耿耿丹心。
法官要坐下來,聽進去,審明白
宋魚水說,做法官先要坐得下來,聽得進去。要培養恒久的耐心,培養傾聽的能力,在此過程中,保持敏銳的洞察力。
做法官,宋魚水的第一個“絕活”是傾聽。她在知識產權庭的同事馬秀榮對此印象非常深刻,她這樣敘述:宋魚水和我辦過一起出版合同糾紛,一位老作家和出版社因為稿酬問題訴到法院,老作家的文筆好,但是對法律的了解顯然不多。庭審中他用詩一樣優美的語言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但一直不能很準確地講出法律上爭議的焦點,反複10來遍就同一個問題進行論述,旁聽席開始有人打起瞌睡,我也開始煩躁。但擔任審判長的宋魚水卻一直沒有打斷老作家的陳述。她神情專注,不時輕輕點頭,目光一直沒有離開正在發言的當事人。直到中午12點多,庭審辯論才結束。雙方的情緒開始緩和下來,當事人表示沒有新的說明了,宋魚水才向他們講解出版合同方麵的法律規定,指出雙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當之處。老作家一言不發,仔仔細細聽著宋魚水講解,半晌,突然出人意料地說,“法官,我接受調解的方案。”他隨後解釋道:“這事發生以後,你是第一個完完整整聽完我講話的人,你對我的尊重讓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見。”雙方當場達成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