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層法官,一位普普通通的知識女性,11年的法官生涯,1200多件判斷公正的各類民商事官司。
法院院長這樣評價她:10多年來,她沒有一件判案不公,沒有一件被投訴或舉報,沒有辦過一件人情案。
同事說:她用她沉默、溫柔卻無比堅強的法官的力量,用她對人民、對法律的赤誠之心,教會了我怎樣去實踐一個法官的理想,怎樣守護心中的天平!
她審理的案子代理律師敗訴以後給她送來一麵錦旗:“辨法析理,勝敗皆服”。
她說:我最中意的角色就是法官!
這,就是宋魚水,海澱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法官。
職業追求:公平與正義
出生在山東蓬萊農村的宋魚水對老百姓有著深刻的感情,小時這種“平民意識”使她深切體會到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不分貧富貴賤,充滿關愛的社會。
她說,我自己曾經是弱勢群體的一員,當了法官以後對弱勢群體的感悟會更深一點,對社會的責任感就更強烈了。法官的天職就是伸張正義、主持公道。這正是法官職業的神聖所在。正是源於這樣的責任感,宋魚水給自己約法三章:1.不輕視小額案件的審理,因為小額案件、簡易案件涉及到百姓生活的切身利益。公平對待每一個當事人,無論他是外地還是本地,無論他是付不起訴訟費的貧苦者還是腰纏百萬的富翁,宋魚水都要本著善良和正義的觀念來適用法律。2.以寬容的態度尊重當事人。充分尊重當事人主體尊嚴和利益,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分析他們的心態。3.養成廉潔自律的品格。
宋魚水承辦的弱勢群體案件很多,如往工地上運送砂石磚瓦,工頭拖欠運費;給餐館供送雞魚肉菜,合同有疏漏或餐館易主老板賴賬。每當遇到這類案件,她都是快速辦理,並盡量使糾紛徹底了結,使他們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社會的溫暖。
一位穿著單薄的民工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找到了宋魚水,民工告訴她,自己給一家飯館送了一年菜,但對方一直不給錢,到了年關,這位民工又幾次去飯館“討薪”,到處求爺爺,告奶奶,非但沒要到錢,反而被人趕了出來。
經過了解,宋魚水得知原來這家餐館多次倒手,欠民工錢的老板早就沒影了,而現在的老板又不想承擔這份責任。
宋魚水明確地告訴老板:按照法律規定,你可以向過去的承租人追償,但你現在必須先把錢還上!
麵對法律,餐館老板不得不把錢還給了那位民工,而事後宋魚水才知道那位民工妻子病重、孩子上學,一家老小都在等這筆錢。
這件事給宋魚水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想:我一生中可能會審理幾千件案子,但許多當事人一輩子可能就進一次法院,如果就是這惟一一次與法律的接觸讓他們受到不公正對待,讓他們得到一個自己想不明白的結果,在他們心中會留下深深的傷痕。傷害了一個當事人,就多了一個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維護了一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會增加一分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對社會的信心。
作為一名法官,會經常遇到有人說情,經常遇到種種誘惑,但宋魚水卻一次也沒有讓自己心中的天平失衡。在采訪中有記者問到廉潔的問題時,她說:一名法官的目的就是追求公正,公平,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我就沒必要做法官這個職業。在工作中我得罪了不少同學,朋友,但是我是法官,就是要公平。你尊重我的職業,我尊重你的職業,如果你來說情就是不尊重我的職業、這是不可以的。
宋魚水說這幾句話的時候,口氣很溫和,但讓記者確實體會到了法官的職業道德在她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拒絕人情是件很難辦的事,但宋魚水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朋友來說情,她很少直接、唐突的拒絕說情人,而是采用說服的方法,委婉的拒絕,這樣既不傷害感情,又讓說情者心服口服地放棄了最初的目的。同學朋友找上門,宋魚水就勸說他們:要相信法院,相信每一個法官。對分配給她的案子,隻要發現有需要回避的,她就主動申請回避。有人問小宋,有沒有難以推卻的人情?她說:“人情和利益往往連在一起。隻要不貪,就沒有什麼推不了的人情!”
有一年宋魚水的老家突然來了一個親戚,讓她幫忙說一個案子,這個案子就在宋所在的經濟庭。親戚說:“你關照關照吧,好讓我回去做人。”宋魚水為難了,因為自己是法官而不是律師……當時,宋魚水的心裏非常難受,真不知道和他說什麼好。老家的親戚看到這種情況說:“你甭太為難了,我要做人,你更要做人,我不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