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上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斑斕,尤其是那紅色的一種,紅如血。
為什麼雨花石這樣殷紅?有人說,因為它是烈士的鮮血凝結的。
現在,雨花台的雨花石已經很難找到了,原因是年年月月被瞻仰烈士陵園的遊人揣在懷裏帶走做珍貴的紀念品去了。他們把雨花石帶到全國每一個角落,在家裏的案台上,瓷盤玉盂,清水浸養。雨花石浸在水中,顯得更加殷紅,像紅霞的飛焰,像紅王的精英,像鮮血澆灌的一顆顆紅心。人們見物思人,以十分虔誠的心情緬懷當年烈士們的英勇就義,為祖國為人民舍死忘生。
從,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到一九四九年紅旗插上南京城,二十多年間,十萬革命烈士犧牲在雨花台!雨花台上黑夜的槍聲過後,晨曦中隻見血珠與露珠一同在荒崗野草間閃爍……
在烈士陵園裏,赫然出現惲代英的獄中詩。詩雲:
浪跡江湖憶舊遊,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擯憂患尋常事,
留得豪情做楚囚。
詩情多麼毫放,心胸多麼坦蕩,氣節多麼堅貞!
惲代英一生忠於革命,同時也忠於愛情。這是他崇高情操的一致表現。據一位深知內情的同誌說,惲代英年輕喪妻,葬於武昌洪山。他經常上洪山祭墓,一如生前把他寫的文章念給亡妻聽。後來他去廣州,北伐到武昌時,正是他的妻子的十年忌辰。十年,他獻身於革命,誓不再娶。他有個小姨子,妻在世時她午僅十歲,今已二十,青春似玉,如花年華。嶽父勸他娶妻妹,他不為所動。這一天小姨子尾隨惲代英上洪山她在姐姐的墳墓前低聲禱告,向姐夫作愛情得的獨白……
為革命犧牲的千千萬萬烈士,生得純潔,死得英勇。董必武同誌一九六四年四月謁雨花告烈士塔詩:
英雄灑血雨花台
暴露奸權盡蠢才,
畢竟人民得勝利,
鬥爭規律史安排,
遺容遺物見遺風,
先烈精神永世崇,
踏著血跡仍挺進,
紅旗高舉氣如虹。
我們來到雨花台的季節,也正是暮春四月。雨花台上山茶花盛開,塔鬆剛直水杉挺拔。盛開的山茶花莊重端麗、剛直的塔鬆嚴肅壯穆,挺拔的水杉高潔青翠,它們好似烈士英靈的化身,雨花台上多桂樹,每年十月陽春,佳花飄香的季節,丹桂、金桂、白桂,香滿人間,我們能不肅然緬懷烈士們的高風亮節,生命的芳菲!
四月江南花開如錦,含笑花、紅睡蓮、錦繡杜鵑、玫瑰、梔子花、櫻花……山間原野、湖濱河畔,處處繁花。而在雨花台的烈士塔周圍,卻顯露出另一種花海,這花海是由人的花朵彙集成的;隻見一麵麵火炬徽的小紅旗,一個個白襯衣紅領巾,在清明節到來之前,在向烈士們致祭。烈士塔周圍氣氛肅穆,孩子們神色莊嚴,紅旗在風中飄,他們舉起了千萬隻小拳頭,純潔的小小的心靈在作忠誠的宣誓,他們誓做革命事業的後繼人。
昔日荒山的雨花台,今天變成了南京的風景區。如今江山如畫,是由多少烈士的頭顱鮮血換來的!雨花台下埋忠骨,雨花台上開鮮花。記取曆史,是為了麵對現實、瞻望未來。
雨花台烈士塔高聳,雨花石血一般殷紅。
長江浩蕩,鍾山巍巍。
選自《碧野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