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 汪瑩。
索格隻是一個平凡的法國青年。他健康,俊美,沒有正經的職業卻也安之若素。有空時也會寫寫文章,雖然他知道這些文字隻有自己才懂得欣賞--就像他說的那樣,他寫作隻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直到一個19歲的女孩帶著孩子氣走入了他的小木屋,並帶著仰慕的神情讀遍了他字跡淩亂的手稿,索格的生命從此變得不再平庸。那個女孩叫貝蒂。
也許他們的這段感情在一般人看來是完美的。他們都還年輕,有著享受生命的激情與能力。而朋友的幫助更使他們過起了鄉間簡單而安謐的生活。影片中曾有索格夜半起身寫作的鏡頭。其實即使在夜深人靜之時,看著心愛的人安安靜靜地握筆寫字的樣子,也未嚐不是一種幸福。
然而,時間漸漸暴露出貝蒂隱藏於骨子裏的叛逆性與癲狂性。她對索格愛至極深,卻又有點專製和孩子氣。她固執地相信她的愛人是天才作家,沒有理由在世間遭受埋沒。於是她拚命地學會了打字,並在無數個不眠之夜後終於整理出索格作品的打印稿,找出了幾乎所有出版商的地址寄了出去。當然結果是所有人都可以想見的。
貝蒡固執地拒不接受甚至痛恨生活中煩瑣和局限的一麵,肆意妄為,我行我素。她的天性中其實注定缺少享受穩定的幸福的能力。在影片中幾次出現的安謐山野的畫麵中,沉默的貝蒂望著索格的眸子雖然依然美麗,卻隱隱露出了厭倦的神情。她那銳敏的心靈似乎並不會因為外在世界的甜美而安寧,潛伏於她內心的焦躁開始爆發。其實索格是真正了解貝蒂的。他說過,貝蒂就像一匹跛足的野馬,總是企圖跳過她麵前的牆,生命對貝蒂而言是一種永恒的阻礙,除了愛索格之外,她幾乎每次都陷於失敗之中。而懷孕失敗更令她日趨瘋狂。當她在自己的姣好的臉上瘋狂地塗抹油彩時,她隻覺得自己像被命運戲弄的醜角。在這與世俗生活和解的最後可能淪喪之後,她便不惜以嗜血的行為來回應。
影片的結局是一片令人痛徹骨髓的陰冷。當索格身著紫紅色連衣裙,在雨中倉皇而出時,他已經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殘忍的決定--親手殺死了他的愛人--那個已無法靈動恣肆、隻能被綁束於病榻上的女孩,也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全部幸福。記得那部曾轟動一時的《泰坦尼克號》麼?麵對現實的殘忍與醜陋,也許拋卻生命反而是容易的,反而堅忍地苟活才是需要毅力的。就在露絲答應冰涼海水中的傑克最後要求的一瞬,索格也將以他的餘生證明對貝蒂的愛、對貝蒂綿長而無望的思念。
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毀給人看。能拯救貝蒂的兩條通途--懷上索格的孩子或者索格的作品得以出版都以殘酷的方式回絕了這個孤傲的女子,而貝蒂也終於以自己的癲狂完成了對索格的愛。風有時往南吹,有時往北吹,但他們卻站在中間,無可依存,無可遮蔽。愛,有照亮一切生靈的創造力,同樣也具有著焚毀一切的破壞力,然而在愛的名義下,罪孽將化為澄澈,醜陋也將遠逝。而它們被得到原諒的同時,淬火的生命會在刹那進發出最奪目的光芒。雖然在火花盡處,生命也隨即化為虛無,然而這刹那的光芒卻能永遠點燃另一個人的一生一世。
原載《新聞晚報》200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