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 陳曉平。

大學何以為“大”?

蔡元培先生謂之曰:“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也,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簡言之,即倡導學術,兼容並蓄,大學應為理想的聖地,時代的選擇,挺立於文明繼往開來的前沿。各種學術的思潮在此彙聚,自由民主的風氣由此發端,其負載的使命,注定了學校不同於商場,教授不同於商人,學生不同於市井小民。

大學,自有其尊嚴和精神。

尚學術,重教化的國度和時代,大學人格化的精神泛化成了世俗的形式,隨處可見--牛津的大飯廳中洛克狄更斯等的巨幅畫像;劍橋校園內師生的一襲黑袍;還有國子監門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刻碑文。

莊重的形式,不僅彰顯了大學的特殊,更體現了對大學使命的認同與期待。然後,現實卻有諸多不如意處,學術氛圍淡薄,大師寥寥,大同小異的學術垃圾充斥,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線一再退守,大學的真諦成了故紙堆裏的美好回憶。

常有一說,大學的不堪在於物質的稀缺,有道理但不盡然。學術,多有十足的個性色彩,所以王國維有所謂的治學三大境界,金錢買不來思想,更堆積不出一流大學。思想的興盛賴於環境的寬鬆,大學的塑造賴於製度的保障。

以思想而論,頗多脂粉氣的宋王朝,文章鼎盛,長達百年,得益於趙匡胤朝堂上“不誅文臣”的誓言,而康乾盛世,國力強盛,八旗鐵騎橫掃天山南北,但暴興文字獄,迫使士人隻能窮究考據文學,思想一片沉悶。以大學而論,北大、清華連續三年各投資18億,已成大觀,香港中文大學一年費用就有50億之巨,但能否擔得起“世界一流”,尚有疑問。

大學的職能決定其不可孤立於社會,但“入俗”絕非“媚俗”,因以教書育人作為職守,總宜保持一分安寧氣度,一種大家風範,隔絕俗世的蠅蠅苟苟,有其獨立的創見,不受商業利益的羈絆,不甘世俗威權的壓製,不然恐怕無利於長遠,近來,業界就指責“清華係”有借高科技為名,行“圈錢”之實的嫌疑,致使學校聲名有累,而世俗權利架構的移植,因其強效可能使學校一時興盛,但根基不牢難成厚重綿長的學風。

一流大學,則宜有核心理念,以體現其獨一無二的生存價值,俗稱為“傳統”。如寬容之於北大,嚴謹之於清華,不僅培養了經濟致用之才,更打造了一個人格化的共性群體,張揚了大學精神的魅力。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教師是大學的靈魂,“靈魂”者,輕靈暢快,無所可以羈其形,戴著鐐銬的舞步終不如放飛的自由,一杆教鞭,即可縱論古今,指點江山,其權力並非來自饋贈,是應有之義。

也因教師職權之重,更宜改進挑選、評議機製,以保神聖的講壇不為三間大學袞袞諸公之屬所染指。

大學精神,在於理想的訴求,自由的舒張,人格的塑造。視大學是物競天擇的演習場,個人資本的充電站,那是誤讀;視其為勾心鬥角,鑽營媚取的名利場,則是褻瀆。

我們渴望,感受大學精神,並不止於懷舊一途。

原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風》2002年6月15日。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