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傳統到現代:道德轉型解讀(一)(1 / 3)

眾所周知,中國自晚清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緩慢啟動、推進和運行,以及各種相關“事變”和“世變”的發生,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新政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德也發生了所謂“從傳統道德到現代道德”的演變。時至今日,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世界新技術革命和工業化的全麵推進,同時也由於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道德的這一曆史演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廣泛和深刻。這樣,正確把握它的走向,便成為道德建設的重大時代課題。

當今中國仍在繼續發生的“從傳統道德到現代道德”的曆史演變,從類型論的角度看,也就是道德轉型,即道德隨著社會轉型而發生的從內容到結構揚棄其原有社會特質並獲得新的社會特質的重大變遷,其中包括道德內容特質的轉變和道德結構特質的轉變。那麼,當今中國道德轉型究竟意味著道德內容特質和道德結構特質的什麼轉變呢?

以往,我們隻是將道德的現代轉型界定為從封建道德到社會主義道德的轉變,或者說是從社會本位主義道德到集體主義道德的轉變。這雖然揭示了與社會製度的轉變相關的道德內容特質轉變的本質方麵,但與中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禮俗社會到法治社會,從家族社會到公民社會等等轉變相關的道德內容和道德結構的轉變,卻被忽略了。今天,在我們致力於社會的全麵現代化改造之際,人們又往往隻從現代化要求的角度來理解當今中國的道德轉型,因而往往漠視或忽視它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有人甚至錯誤地將其理解為轉向個人主義。如果說,前者犯了簡單化、片麵化的錯誤,後者犯的則是根本方向性的錯誤。應當看到,當今中國發生的“從傳統道德到現代道德”的轉型,是道德適應社會類型的社會主義轉變和現代化轉變而發生的類型轉換。這裏所說“傳統道德”,實際上就是那種在中國曆史上形成的與“人的依賴關係”相聯係的封建宗法道德和小生產者道德;這裏所說“現代道德”,就不是別的什麼道德,而是與社會主義製度、與市場經濟體製、與現代公民社會等相適應的社會道德。因之,“從傳統道德到現代道德”的轉型,既意味著道德內容特質的社會主義轉變,又意味著道德內容特質和道德結構特質的現代化轉變。其中,道德內容特質的社會主義轉變又是其根本的和本質的方麵。在這裏,看不到道德的社會主義轉變和現代化轉變的一定區別,以至將二者等同起來或混為一談,固然是錯誤且有害的,但將二者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同樣也是錯誤且有害的。實際上,道德的現代化轉變體現的恰恰是社會主義與先進生產力、與市場經濟結合的要求,它不過是道德的社會主義轉變帶有的一般價值內容的具體表現。而道德的社會主義轉變,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當今中國道德最根本的現代化轉變,它與道德發生的反映生產力和市場經濟之發展要求的現代化轉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把握當今中國道德轉型的走向,還必須注意的是,不能離開它的整體社會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僅僅從市場經濟角度去觀察和審度,以致將其視為從“傳統道德到與市場經濟相聯係的現代道德”的轉變。必須看到,適應和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雖然是當今中國道德發生現代性演變的內在驅力和重要內容,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適應和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便是當今中國道德轉型的全部內涵所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會引起道德的一定變革和重建,但僅僅與市場經濟相聯係的道德變革和道德重建,並不是道德類型轉換的全部意蘊所在。市場經濟無論是作為一種經濟形態還是作為一種具體的經濟生活製度,它的確立和運行都不能規定社會道德類型及其轉變的整體走向。社會道德的類型及其轉變的基本方向和整體走向是由社會生產方式的類型及其曆史轉變的走向和方向所規定的。如果說,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形態轉換,即從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轉向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新型社會主義社會,那麼也可以說會有相對意義上的“道德轉型”,但這一特定意義的“道德轉型”不過是社會主義道德從一種形態到另一種形態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而且,這也絕不僅僅是為滿足市場經濟要求而發生的轉變。它在道德曆史發展的總體視角上,仍然隻是中國最終完成和實現從傳統道德到現代道德轉變的重要環節,是中國社會從近代就發生的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人類未來的道德演變在今天的繼續。所以,僅從市場經濟角度把握當今中國道德轉型,不僅會曲解它的性質和內涵,而且可能因此迷失或扭曲它的社會主義方向。

因此,從總體上說,道德內容特質的社會主義轉變和現代化轉變,以及道德結構特質的現代化轉變,乃是當今中國“從傳統道德到現代道德”轉型的基本內涵和走向。

道德內容特質的社會主義轉變和現代化轉變,實際上就是道德內容揚棄傳統社會特質(如:封建宗法特質、封閉保守特質、剝削階級特質、小生產者特質),擺脫資本主義影響,獲得社會主義特質和“現代性”特質的曆史轉變。具體說來,這主要表現為道德內容特質的如下轉變:

1.道德價值定位的“人本”化轉變。

道德價值定位是道德價值本位或道德根本價值的確定。一種道德體係究竟以什麼為價值本位,決定著它的基本價值構成和根本價值方向。因此道德價值定位的轉變是道德內容特質轉變乃至道德轉型的根本方麵。

對於“傳統道德”和現代資產階級道德的價值定位,理論界已經形成共識,這就是所謂“社會整體本位”(前者)和“個人本位”(後者)。對於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定位,尚無明確統一的看法。依照馬克思的觀點,我認為應當是以“人的發展”為本位。這實際上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特質和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的價值體現。據此,可以認定當今中國道德轉型首先表現為道德價值定位從“社會整體本位”和“個人本位”到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轉變。就其倫理實質而言,可以說就是道德價值定位的科學“人本”化轉變。

“傳統道德”的價值定位,其一般意義是“社會整體本位”或“群體本位”,具體說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本位、特權本位和“官本位”以及家族本位和男性血緣本位。顯然,這一價值定位從根本上排斥了“個人”作為目的和主體的價值地位。“個人”主要被當作保證“整體本位”的工具。不言而喻,“傳統道德”所具有的“非人”的乃至“吃人”的性質,也即禁錮“個性發展”的特質,與它的這一價值定位直接有關。於是實現“個性解放”便成為變革“傳統道德”的主題,改變“傳統道德”的價值定位則成為變革“傳統道德”以實現“個性解放”的根本點。在人類曆史上,資產階級首先實現了這一變革:它不僅變道德的“群體本位”為“個人本位”,而且也實現了道德從禁錮“個性發展”到肯定“個性發展”的轉變。不過資產階級由“個人本位”建構的道德並沒有使“個性發展”走上獲得“人”的完整意義的發展軌道。由於其道德價值定位實際上是與資本本位或“金本位”歸於一體的個人物質利益本位,充其量也不過是作為生物人、經濟人和一定社會權利主體的“個人本位”,同時也由於這一價值定位基本上排斥了個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在一定社會關係中必有的主體價值地位,使其價值建構無法形成比較完整的價值取向和真實可靠的主體責任機製。因而它不能引導人們實現社會結合,從關心自己走向關心他人和社會,也不能引導人們走出拜金主義的“黑洞”。應當說,資產階級道德的價值定位是“人本主義”的,不過這顯然是一種狹隘、片麵、非科學的“人本主義"價值定位。資產階級道德的根本局限既在於此也源出於此。正是針對現代資產階級道德的這一缺陷,西方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明確提出要變革“人類價值”,重建麵向2l世紀的人類道德。這在我們看來,主要就是要變革現代資產階級道德,重建一種以“人的發展”為價值本位的、具有完整價值取向和真實可靠的主體責任機製的新型道德,即現代社會主義道德。這裏所說“人的發展”,不隻是人的主體素質和“本質力量”的比較全麵乃至全麵的發展,同時也是人的發展條件的發展。因而,它實質上是個人發展和人類整體發展的統一。這樣,以“人的發展”為價值本位,就意味著必須以實現個人發展與人類整體發展的統一為基本價值目標,並按照這一目標要求建構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互為目的手段的全麵發展關係、責任關係和價值關係。這就表明,現代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定位雖然也是人本主義的,但這種人本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意義上的人本主義,它克服了資產階級道德“人本”價值定位的狹隘性、片麵性和非科學性,實現了從非科學的“人本”價值定位到科學的“人本”價值定位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