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價值定位的科學“人本”化轉變,實際上也意味著核心道德價值的轉變,即從所謂“社會本位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到集體主義的轉變。這在社會主導意識形態領域和在大眾意識層麵上,都是十分明顯的。不過,由於當今中國道德轉型麵臨雙重的變革任務和複雜的環境,在大眾意識層麵實現這一轉變的過程就更為艱難曲折。一方麵人們總是從傳統“整體主義”意義上來理解和接受集體主義;另一方麵市場經濟利己稟性的作用又使集體主義道德總是麵臨個人主義道德觀的挑戰。就時下情況論,實現上述轉變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克服各種形式的改頭換麵的封建整體主義,麵臨的最大挑戰則是個人主義。
2.道德內涵特質的全民公意化和公理化轉變。
道德規範是道德存在的基本文化形式,也是道德內涵的基本構成。因而,道德內涵特質的轉變也必定表現為道德規範內容特質的轉變。
道德內涵特質的轉變,一般是由社會關係的性質和結構的轉變引起的。當今中國社會轉型所內含的社會關係的轉變,一般說就是其性質的社會主義轉變和它的結構的現代化轉變。前者主要表現為人的社會關係隨著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完善而發生的從等級服從關係、階級統治關係到普遍平等的全民關係和公民關係的轉變;後者主要表現為人的社會關係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而發生的從初級關係到次級關係的轉變,即從以血緣、親緣和地緣為紐帶的社會關係轉變為以業緣、契約、公共交往為紐帶的多樣化社會關係,其實質是“人的普遍社會聯係”的建立和發展。隨著我國社會關係的這一社會主義轉變和現代化轉變,道德內涵特質實際上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趨向全民公意化和普遍公理化的轉變。
道德內涵特質的這一轉變,主要體現為道德規範內容走出家族宗法關係、地緣宗法關係、種族宗法關係、集團功利關係以及狹隘的階級利益關係和民族利益關係的限製,趨向和達到與全民的普遍平等關係和人的普遍社會聯係的價值同構,從而揚棄其狹隘的整體特質(尤其是宗法特質和剝削階級特質),並獲得全民性特質和普遍公理化特質。簡言之,這就是道德規範發展成為普遍平等的公民社會關係和普遍社會聯係的“共同價值”和社會公理。從當今中國變革及其趨勢看,道德內涵特質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破與立。“破”,就是根本解除那些完全過時的、反映狹隘“整體”利益特別是剝削階級根本利益要求的道德規範,如:倫理“三綱”、“三從四德”、“宗教禁欲主義”、個人利己主義、地方主義、種族主義、各種幫會主義等。“立”,就是建立一些反映全民乃至全人類共同利益要求和社會主義社會關係要求的道德規範,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愛護公共財產、公正公平,愛護人類家園,“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等等。
改造與轉化。這是指對那些包含一定合理因素的傳統道德規範和資產階級道德規範進行批判改造並使之發生“創造性轉化”。其轉化主要在於其特定社會內容特質被“揚棄”,同時又獲得新的意義、內涵和特質。如“傳統愛國主義”被改革提升為與國際主義相聯係的現代愛國主義,其原有的皇權中心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等內容特質被揚棄;資產階級的公正原則被改造發展成為以尊重人的平等權利為實質內容和以勞動為基本尺度的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其“公正原則”背後所掩蓋著的“不公正”從根本上被否定,從而為實現由形式公正到實體公正,由片麵公正到全麵公正開辟了道路。
發展與完善。這是指那些包含全民性、全人類性因素的傳統道德準則、美德要求和社會公德在現代社會主義社會獲得新的發展和完善。其中包括內容的更新和充實;被賦予新的科學內涵和意義;獲得新的特質;形式的多樣化等等。如“勿偷盜”這一傳統道德準則被發展成為以維護公共財產和公共利益為實質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勇敢”這一傳統美德要求被賦予“勇於開拓、勇於競爭、勇於創新”等時代意義;“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愛護公共環境衛生”則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公德要求。
道德規範作為社會上層價值建築發生的上述變化,在大眾意識層麵上則表現為人們道德觀念的更新。如:等級觀念、特權觀念的被否定,人的平等觀念和自由自主觀念的形成;自我中心觀念和個人至上觀念的排除,人民利益觀念、服務公益觀念以及人類利益觀念的形成和強化等等。
3.道德人格模式的完善化轉變
道德人格模式是道德主體性特質的集中凝結點。任何一種道德類型都集中體現為人格的社會價值規定和價值取向,也可以歸結為一種特定的人格模式。因此,道德內容特質的轉變還集中表現為道德人格模式的轉變。
道德價值定位和道德規範內容的上述轉變,從總體上看也就是人類道德克服其傳統局限性和現代資產階級局限性並獲得現代社會主義特性的曆史轉變。與人類道德轉型的這一總體格局相一致,當今中國道德人格模式的轉變,也體現為從傳統道德人格模式和現代資產階級道德人格模式到現代社會主義道德人格模式的轉變。
首先,這表現為傳統道德人格模式的變革和轉化。傳統道德人格模式作為“傳統道德”的集中體現,實質上是以盡量縮小個人自我基地、限製個人獨立性和強化個人社會依存性為基本內容特質的個人自我完善模式,其基本價值旨歸則在於使個人成為“人的依賴關係”之整體和諧的和弦。我國傳統倫理文化人格設計中的所謂“君子”(人格)、“賢人”(人格)、“聖人”(人格),還有什麼“大丈夫”(人格),以及備受推崇的所謂“忠臣孝子”、“貞婦淑女”等等,都不過是這種自我完善的人格模式的文化體現和具體實現。這種人格模式的曆史合理性和倫理合理性在於它確立了人格的主體責任,突出了人格的核心,其曆史局限性和倫理片麵性在於它使人格責任建立在缺乏人格自我基地和人格主體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其“少我”乃至“無我”和“忘我”的人格責任要求又進一步限製了人格的獨立性和主動創造性,其後果則是強化了人的依附性,導致了人的“個性”、“活力”和創造力的萎縮和退化。這種道德人格模式,說到底不過是“人的依賴關係”的道德人格化要求及其文化體現。因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轉型,它必然發生變革和轉化。這在當今中國就表現為它通過“道德革命”和道德重建轉變為現代道德人格模式。這種變革和轉化的突出表現,就是那種依附性人格品質受到人們的否定和唾棄,而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和獨立創造精神則成為人們重視和追求的重要品質。
其次,表現為對現代資產階級道德人格模式的改造提升和曆史超越。現代資產階級道德人格模式作為資產階級道德的集中體現,實質上是以盡量擴大個人自我基地、凸現個人獨立性、排斥個人社會依存性為基本特質的個人自我實現的人格模式,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人格化實現。無論是資產階級倫理文化人格設計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還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獲得頌揚崇拜的“英雄”、“強者”和“成功者”,實際上都是其“自我實現”的人格模式的不同體現。個人獨立、個人奮鬥、個人創造和個人成功乃至某種脫離社會和“反社會”的特質是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內涵特質。即使是人們幻想中的那種行俠仗義的“道德英雄”(“牛仔”和“偵探”)也是以離群索居、獨來獨往、孤軍奮戰和無所不能為其基本特質的。客觀地說,資產階級道德人格模式也強調人格責任(即所謂關心他人和社會的責任),但這種人格責任總是被歸結為人格自我實現的手段,而且又為絕對化的人格獨立性所“取消”或排斥。因此它所造就的往往是一些孤獨自立的,隻關心自己的,如狼似虎的所謂“孤膽英雄”。資產階級的這種道德人格模式在人類曆史的出現,應當說確有其重大進步意義,它從道德上第一次真正確認和肯定了人格獨立的價值,並且促進了“個人主體”的曆史生成。問題在於它從肯定人格獨立走向了對人格社會歸屬的否定和排斥,並在倫理邏輯上為人格責任的實際虛無化打開了通路。其根本缺陷在於它無法引導獲得獨立的個人實現社會結合。資產階級的這種道德人格模式在我國雖然並未獲得“曆史確立”,也從未占據過社會主導位置,但它作為一種人格價值觀和社會人格類型在大眾意識層麵與實際生活層麵的“輸入”、滋生和繁殖卻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批判改造資產階級道德人格模式,引導人們從傳統道德人格模式的變革中走向社會主義道德人格模式的發展軌道,實現對資產階級道德人格模式的提升和超越,也是當今中國實現道德人格模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