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自然性:道德轉型解讀(二)(3 / 3)

現代道德的生成:中國語境中的現實與可能

進入中國語境,幾乎沒有人否認中國社會正發生著從精神維度到製度維度的現代化革命,即發生著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但在倫理學的話語係統中有關道德轉型的聲音卻相當微弱,這其中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種權威性定論:道德轉型是一個虛妄性話題。在我個人看來,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不出現嚴重的僵化,那就應當承認道德轉型是曆史性的現實問題,或者說是一個曆史地發生著的“事實問題”,因為道德是社會結構係統的重要一維,社會轉型內在地包含著道德的轉型。從道德建設的角度看,拒絕承認和討論道德轉型問題,實際上等於放棄尋求道德建設的現代性視點和現代性目標。

在中國語境中討論道德轉型,首先值得關注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社會的道德轉型進入到了何種程度?對此,這裏我們雖不能作出有充分論證的詳盡解答,但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自然道德”尚未從根本上被徹底解構,現代道德在整體上和本質上尚未生成。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盡管各種形式的有關個性解放、科學民主和自由平等的現代性啟蒙以及道德批判運動,已經動搖了“自然道德”的合法地位並對其構成巨大衝擊和破壞,同時也起到了催生現代道德的作用;盡管現代市場經濟的建構以及由此引發的公共權力運行機製民主化、法治化、契約化和理性化建構正在從根本上動搖和改變著“自然道德”的生存基礎、價值結構和文化基因,同時也在為現代道德的生成提供更為強大的動力和更為紮實的生態條件,但由於大多數中國人作為個體仍然處於“不成熟狀態”,由於“自然道德”的生存基礎尚未完全瓦解,現代道德的生存條件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自然道德的解構和現代道德的生成都處於未完成乃至遠未完成的狀態。

在時下中國社會,不用說“三綱”之德為人們所不齒,即便是“愛有差等”和“子為父隱”也很少有人在台麵上公開堅持,人們在台麵上公開堅持的往往是國家意識形態範疇內的“新道德”。在實踐的層麵上,我們甚至可以欣喜地看到尊重生命、尊重產權、注重平等、信守契約、公正待人、公平競爭等諸多現代道德因素的生長,但這既不表明“自然道德”的徹底“退場”,也不表明“現代道德”的“在場”。實際上,“自然道德”的“退場”,主要體現在顯性的社會層麵上,在隱性的社會心理層麵和社會運作層麵上,“親緣主義”、“人情主義”和經驗主義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道德思維模式和道德行為模式的重要特點。人本化、普遍化、主體化、公共化和理性化的新型道德雖然在生長,但它隻是以碎片的、局部的、表麵的和萌芽的形態出現在個體意識中,出現在理論和精神的社會流動中,出現在個體行為和社會運行的某個側麵或某些環節中,而並未作為主導性的道德形態或道德文化模式在社會心理、社會運行機製和人們的行為模式中紮下根來。至於在現行意識形態層麵上流行的以規範“個人對社會應當如何”為核心主題的道德觀念係統,雖有積極的價值,但它實質上是傳統型的“國家主義”道德,是過渡性的道德建構形態,而並非成熟的和嚴格意義的現代道德。因此,從整體和本質上看,道德的現代化轉型仍未完成,現代道德在中國社會仍未生成。

經過了100多年的現代化運動,“現代道德”在整體上和本質上仍處於尚未生成或“不在場”狀態,這是否意味著“現代道德”在中國社會根本不可能生成呢?或者說,中國的道德轉型是否隻意味著自然道德的提升、延續和變形呢?這是我們在中國語境中討論道德轉型必須回答的第二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隻能是血緣基礎上的“市場半徑”較小的市場經濟,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是“血緣基礎上相互間的責任感”。這實際上是說,中國的“自然道德”傳統是不可改變和超越的,而且它規定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特性,所謂“道德轉型”隻意味著自然道德的自我更新,超越人的自然聯係的“普遍主義”道德與中國無緣。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統決定論的觀點。依照這種觀點,我們的文化傳統預製了一切,超越傳統預製的現代市場經濟、現代市民社會和民主法治都是不可能生成的,因而超越人的自然聯係的“普遍主義”道德的建構是沒有根據的,不可預期的。在我個人看來,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從根本上說,在文化與經濟、道德與經濟之間,不是文化、道德決定經濟,而是經濟決定文化與道德。道德總是隨著經濟關係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千百年來形成的自然道德傳統固然有其相當強的穩固性和延續性,並且會對市場經濟建構乃至民主政治建設產生一定影響,但卻不能因此斷言自然道德傳統是不能改變和超越的。這一點,隻要我們留心考察一下我國最近10多年來市場經濟建構所引起的深刻道德變革,便可得到證明。至於說,自然道德仍然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在起作用並且限製了市場經濟的合作或交易範圍,雖是不爭的事實,但這既不表明自然道德傳統牢不可破,也不表明自然道德傳統規定了我們的市場經濟隻能是狹小合作範圍的市場經濟。因為我們自覺推行市場經濟建構僅僅十餘年,這十餘年的市場經濟發展還不足以使大多數中國人走出自然道德傳統的限製,也不足以讓大多數中國人經過博弈達成“普遍主義”的價值共識。根據經濟決定道德的觀點,在“自然道德”之上不可能建構現代市場經濟,而在現代市場經濟之上卻可以建構它所要求的超越私人聯係的“普遍主義”道德。如果說,現代市場經濟建構是引起道德轉型的根本原因,那麼這種轉型不可能是自然道德的自我調整或變形,而隻能是指向“普遍主義”的根本演變。

超越人的自然聯係的“普遍主義”道德的生成,需要多方麵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條件是:人作為個體走向成熟狀態(即能夠獨立地運用自己的理智)、市場經濟發展成熟、民主政治發展成熟和一定的傳統文化資源的支持等。如果我們可以肯定絕大多數中國人一定會走向成熟,市場經濟一定會發展起來並趨於成熟,民主政治一定會得以發展並走向成熟,那麼,我們就可以肯定現代道德生成的基本條件一定會形成。在此條件下,經過走向成熟的中國人的千萬次重複實踐和博弈,作為人們普遍合作的行為之“格”的現代道德完全可能在中國社會生成。至於文化條件,我以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正義精神和超越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成為我們建構現代道德的文化精神資源。此外,我們還應當看到,現代道德作為超越人的自然聯係的“普遍主義”的價值建構,是與人的類本質相契合的,有其堅實的人性基礎。因此,從哲學上講,道德現代化轉型的完成、現代道德在中國社會的生成,是完全可以預期的。在當今中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民主法治建構的要求推進現代道德的整體生成,是道德建設的應有向度和目標。

(原載《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