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倫理演變(2 / 2)

由於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必然帶來人的地位、人的關係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因而,它也就必然引起和帶來社會倫理觀念和倫理秩序的深刻變化。這種倫理的變化作為對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積極回應,其根本點在於由特殊主義倫理向普遍主義倫理演變,或者說就是由血緣倫理、地緣倫理、親戚朋友倫理乃至單位倫理(即準宗法倫理)向適合於整個公民社會並麵向所有公民的普遍倫理轉變。這既體現在倫理的內容方麵,也體現在倫理的形式方麵。在內容方麵,它主要表現為那種忽視個人獨立發展的單向奉獻型倫理將由充分肯定並普遍尊重人的生命、財產和自由的主體責任倫理所取代;那種排斥非親非故的陌生人的倫理傾向將得以克服,社會公正倫理和人道倫理將得到普遍確立和普遍認同;那種認定權力高於權利的倫理將由權利高於權力的倫理所取代,同時那種官本位性質的身份倫理也將由以民為本位的崗位服務倫理所取代……倫理內涵的變化體現在形式上,其突出之點就在於公共生活領域特別是公共政治生活領域的倫理規範與法律規範將在更大範圍內走向合二為一,與此相應的,製度倫理的重要性凸現出來。這種由特殊主義倫理走向普遍主義倫理的演變趨向,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社會倫理演變的基本趨勢,因而也是我們進行倫理建設必須關注的基本點。

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可能會帶來的倫理演變不一定都是積極的。由於市場經濟在使人擺脫人身依附關係的同時又會使人陷於物的依賴關係之中,同時也由於以個人利益或法人利益為本位的市場經濟運作機製(即利益驅動機製和競爭機製)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以及法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對立,因而它還會帶來消極的倫理道德效應。其突出表現就是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倫理觀的大行其道,以及以“我”一時一地的利益得失為善惡是非標準的實利主義和相對主倫理觀的流行,從而造成支持市場經濟的倫理基礎的瓦解。至於民主政治,即便是組織建構再完善的民主政治形式,也會由於其主體素質的缺陷、製度設計上難以完全避免的缺失和實施操作上的難度而走向極端。其表現就是在政治上和倫理上走向無政府主義。這些由市場經濟運行和民主政治運作可能會帶來的倫理演變偏向,是我們著手現代社會倫理建設必須加以防止和克服的。

(原載《湖湘論壇》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