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演變的基本走向(3 / 3)

所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意味著要在倫理上走向或轉向個人主義,而是要繼續從封建整體主義走向集體主義,或從不完善的集體主義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其中包括超越個人主義。

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意味著什麼

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這可以說是當今中國道德演變的大趨勢和大走向。那麼,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又意味著什麼呢?

這裏所說“完善的集體主義”,既是相對以往所宣傳貫徹並得到人們廣泛信仰的“不完善的集體主義”(即帶有封建主義的內涵特質)而言的,也是相對於個人主義而言的。具體說來,它就是一種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要求的,克服了封建整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倫理局限性的、具有完整價值取向和主體責任規定的倫理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實現個人和社會整體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以及個人與個人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強調個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及人的權利與義務、自由和責任的統一,並具有引導人們實現社會結合即從關心自己走向關心他人和社會的文化功能,則是它的基本特質。所以,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既意味著克服“不完善的集體主義”或“傳統集體主義”的不完善性,又意味著對個人主義的超越。

克服“不完善的集體主義”的不完善性,實質上可以歸結為徹底走出封建整體主義。其實質內容則在於完成從否定排斥個性發展到全麵肯定和引導個性發展的道德重構和道德轉變。這反映和體現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人的生產力即解放個性,確立現代個性和發展個人主體性的曆史要求。實現這一道德重構和道德轉變是作為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的邏輯前提和必要步驟,“破”——揚棄“傳統集體主義”所帶有的整體主義內涵特質,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立”,即建立建構促進“個性發展”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觀念。這種“破”和“立”的統一,當然要在“意識形態”建設(含輿論宣傳、理論建構)方麵下工夫,但同時也要在“大眾意識”和社會心理層麵上下工夫。如:教育和引導人們克服所謂“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等觀念。從當今中國的情況看,要在理論宣傳方麵實現從“傳統的集體主義”到現代“完善的集體主義”的轉變並不難,難的是在大眾意識和社會心理乃至行為操作層麵上真正徹底地實現這一轉變。可以說,這一以解放個性和確立現代個性為實質內容的思想解放和理念重塑的過程,在“大眾意識”等實際生活層麵上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不過,可以肯定,這是大勢所趨,我們應當加強這方麵的道德變革和道德建設,以加速這一道德演變的進程。

超越個人主義,這也是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必須完成的重要課題。它體現的既是當今中國在社會基本製度和社會發展方向上超越“資本主義”的根本倫理要求,也是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倫理要求。它意味著在實現“個性解放”基礎上的另一種道德重建,即在“人的獨立性”之上重建主體責任倫理。實現這一倫理超越,在發展市場經濟的當代中國,將是一個堅持科學的集體價值導向,反對和抵製個人主義以至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道德觀的艱難鬥爭過程。因為,在公有製經濟基礎上按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市場經濟,雖然具有從封建整體主義轉向並堅持集體主義以至排斥個人主義的社會必然性和社會必要性,在深厚的儒家倫理文化背景下,堅持集體主義道德,雖然也更易於為大眾心理所認同,但實際上卻又仍然存在著滋生和培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的社會溫床或社會基礎。由於私有經濟、生活資料私人所有製和勞動力商品化等等因素的存在,同時也由於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在一定範圍內會出現脫軌或機製剝離的問題,市場經濟的利己稟性和市場經濟機製的負麵作用,就必然會誘發和導致一些人的私欲膨脹,從而滋生和培植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甚至還會導致這種道德價值觀對社會生活的嚴重腐化。看不到這一點是幼稚可笑的。也許,從自然必然性的角度看,在當今中國的一些實際生活領域中,人們接受個人主義道德觀比接受集體主義道德觀具有更大的現實可能性。正因為這樣,我們從社會發展的必然和必要的角度以及道德的超自然角度,引出超越個人主義並轉向完善的集體主義的“轉變”方向,其本身就內涵和意味著要在實際生活中麵臨和應對個人主義的挑戰,並逐步克服個人主義。可以肯定,這比走出整體主義更為艱難,也更為漫長。但是這決不意味著轉向個人主義就是當今中國道德轉變的大趨向,其理亦如上述。

實現上述走出整體主義,超越個人主義的道德轉變,其歸向和落腳點當然是完善的集體主義道德的全麵確立。可以說,從“意識形態”層麵到“大眾意識”層麵和行為操作層麵實現走出整體主義,超越個人主義的過程,也就是完善的集體主義道德得以確立和完善的過程。不過,必須看到的是,走出整體主義,超越個人主義以至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並非隻是要反對、消解整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而是要在“破”整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同時,加強完善的集體主義道德的建設,引導人們真正確立科學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和道德信念。隻有“破”、“立”結合,才可能真正實現走向完善的集體主義道德的曆史演變。

(原載《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