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沒有挫折就不是人生(3 / 3)

權衡了利弊,藍秋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從心裏接受了段曉妮的安排。自己還年輕,多鍛煉一下其實也沒什麼,走的地方多了,幹的工作多了,接觸的人員也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遇上了一個知己,對自己或許會有幫助也說不定呢。藍秋想起了藍紫銘,如果不借去開人代會,就不會認識他了。

有的時候,事物要朝著多個方麵想,也許在別人看來是被動接受的一些事物,可能會變成主動去實踐的好事,這要看當事人怎麼去看待,怎麼去處理。鍛煉的同時,意味著艱苦和友情,患難中才能見真情。那些在艱苦環境下結成的友情,一般是很深厚的,藍秋就是這樣想的。

在等待參加拆遷正式通知的時候,藍秋按照段曉妮的要求,每天要到辦公室來上班。其實來了也沒有什麼具體工作,回家去又有些不忍心,畢竟,自己跟其他閑雜人等不同,還是要向上的。她告誡自己,什麼都不幹,或者懈怠下去,這不是藍秋的性格和為人。她始終以為,沒有挫折,就不是人生。遇到的挫折越多,抗擊打的能力越強。

在這樣焦慮的心緒中,藍秋終於等來了去參加拆遷培訓的通知。

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汪勤作了動員講話,這是汪勤在春山區的最後一次講話。藍秋在下麵聽著,不時抬眼看一下台上的汪勤,腦子裏想著會議結束後應該去跟汪勤道別,不管怎麼說,他們也算是同窗共讀的同學。這樣想著的時候,藍秋越來越佩服汪勤了。大學裏有很多專業,可唯獨沒有拆遷這門課,可人家汪勤卻將這門課解釋得那樣透徹。不管是秘書寫的稿子還是汪勤自己的發揮,藍秋都認定汪勤是有水平的,別的不看,僅表達能力這一項,汪勤就勝人一籌。自己雖然當過教師,可跟汪勤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藍秋不得不這樣想。

在胡思亂想中,汪勤結束了講話。因為尊敬和親近,藍秋在溜號的過程中,也記住了汪勤的講話,她在設想著自己將要遇見的種種困難,但是,藍秋有一點可以認定,拆遷工作再難,也比去支教條件好。經曆過那段支教生活後,對藍秋來說,天大的難題都不算困難了。

出乎藍秋預料,汪勤開過會就去新崗位報到了。望著汪勤的車子漸漸遠去,藍秋在心底裏湧上一股說不清的滋味。段曉妮說得對,在汪勤眼裏或許自己什麼都不是,而汪勤能在調走前過問下自己的工作也算盡到了同學的情誼。迎接汪勤的是什麼,自己無從知道,迎接自己的又會是什麼呢?

在矛盾中,藍秋投入了拆遷工作。

藍秋的這一組承包了30戶,都是農民。

跟農民打過交道的藍秋,起初並沒把這些農民放在眼裏。她想:政府有政策,拆遷有補償,自己做做思想工作,看到了錢,他們是會同意的。可是,藍秋把一切想得太簡單了,在大是大非尤其自家的拆遷補償麵前,他們沒有絲毫的商量和回旋的餘地。

藍秋決定去茂林村的農民家裏做工作。

換上一套樸素整潔的衣服,藍秋穿上了一雙平底鞋,農村的土路是不待見高跟鞋的,藍秋吃過虧,她不能犯類似的錯誤。

溪流村的風景應該說是很美的,一條小河流經整個村子,小河的兩岸是綠油油的稻田,藍秋喜歡欣賞風景,可到了真正的風景麵前,她又因為想著心事,而無暇顧及這些風景。

一群光著屁股的孩子,從村頭的小橋上往河裏跳,藍秋正走著,突然聽到了“撲通”聲,循聲望去,一個孩子跳進了河裏,“太危險了!”藍秋喊。

孩子們興致正高,根本就沒有人理會藍秋,藍秋愣怔著站了一會兒,抬腿就往村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