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率:博弈亂局中的焦點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根據對彙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7月21日起,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即1美元對8.11元人民幣。
人民幣彙率升值的消息傳出後,國內外議論紛紛。那麼彙率為什麼如此牽動人心呢?浮動彙率與固定彙率又有什麼不同呢?
彙率說白了就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彙率。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係,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彙率的決定基礎。在金本位製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製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彙率。如在實行金幣本位製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900‰,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彙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在紙幣製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做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彙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的情況就不同了,它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彙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彙管理當局)規定彙率,一切外彙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彙率進行。
那麼影響彙率變動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進出口的差額是主要因素。出口是把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賣給國外,是收入外彙(創彙)的過程;進口則是用外彙購買國外的商品或服務,是付出外彙的過程。如果一個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出口額比進口額多,出現貿易順差,相應這個國家掙的外彙就多,花的外彙就少,也就是外彙供給多,需求少,這時,外彙的價格——彙率自然要下跌,該國貨幣也就相應升值。這幾年,我國麵臨持續的巨額貿易順差,人民幣因此也麵臨著升值的壓力。相反,如果一個國家商品和服務的出口比進口少,出現了貿易逆差,相應掙得外彙少,花的外彙多,外彙供給少,需求多,這時,外幣彙率自然會上升,該國貨幣可能就不怎麼值錢了,麵臨著貶值的壓力。
資本的流出流入差額。當一個國家的資本流入多於資本流出時,這個國家就會出現資本項目順差,也就是外彙供給多,需求少,外幣彙率自然會下跌。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本流出多於資本流入,這個國家就會出現資本項目逆差,外幣彙率就有上升的趨勢。
利率差異也是重要因素。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各國之間的資本流動越來越自由。如果一個國家的利率比其他國家的利率高,就會有大量的資本湧進來,兌換成這個國家的貨幣以獲取更高的利息,這樣,就會推動這個國家的貨幣升值。反之,如果這個國家的利率比其他國家的利率低,其貨幣就有貶值的壓力。
通貨膨脹率的高低也會影響彙率。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較高,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相對於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國家,其貨幣自然有貶值的壓力。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比其他國家低,其貨幣就有升值的趨勢。
人們的心理預期也是影響短期彙率波動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們認為某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令人擔憂,或者政治局勢不穩定,預測其貨幣不久會貶值,就會紛紛拋售該國貨幣,結果,該國貨幣雪上加霜,大幅貶值甚至爆發貨幣危機。
政府對彙率的幹預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彙率。比如1985年,美國正承受著高額的財政和貿易赤字,而美元升值又加劇了其貿易赤字,於是美國聯合西方強國達成了著名的“廣場協定”,各國政府聯手拿出200億美元投入外彙市場購買日元,結果美元大幅貶值,日元大幅升值。
再來說說我們現在執行的浮動彙率體製。浮動彙率製的正式采用和普遍實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進一步激化後開始的。
當一個舊的體係破裂時,並不意味著一個完善的新體係就已在眼前。在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成員國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試圖建立一個新的體係來替代布雷頓森林體係,但是未能達成協議。在沒有人能設計出一個新體係的情況下,金融世界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浮動彙率體係階段。從1971年史密森協議到1973年浮動彙率體製確立,這是一段充滿了嚐試與失誤的時期。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摸索恰當的彙率水平,而且所有人都盡力想在這種新的和陌生的環境中維持穩定。就在史密森協議不久之後,世界曾一度竭力支持這一新的平價關係,該關係被稱為“中心彙率”。但這次這種體係缺少黃金支持下的美元這一必要的基石。隻要主要經濟大國的重要經濟變量之間的差異沒有消除,為恢複固定平價體製、中心彙率或不論其他什麼稱號的體製所做出的努力實際上都終將歸於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20國委員會的新論壇為重建一個可持續的彙率體製做出了切實的努力,但國家利益的衝突粉碎了所有達成一個早期協議的希望。1973年秋,第一次石油危機改變了全球資金流動,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哪種製度可以替代浮動彙率體製,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重返固定彙率體係的希望了。
浮動彙率將通過沒有政治意義的供求法則解決這些問題。沒有哪個國家將必須放棄其國家特權去選擇某一彙率。一個國家也沒有通過采取幹預行動來支持自己的貨幣的義務,這樣就可以避免清算問題了,因為市場力量將強迫經濟自行調整。因而隻要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議,使浮動彙率體製合法化即可。黃金必須擺脫其官方價格的束縛,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部必須建立起一種實施國際監督的機製,以防止浮動體係被濫用於獲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不斷加劇的通貨膨脹和1973年晚些時候的石油衝擊交織在一起,持續了很長時間,才使以浮動彙率通貨為特征的國際貨幣運作體係建立起來。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議條款的修改又給浮動通貨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外衣。而在70年代末,它更是深深地影響著學術思想、政府政策以及銀行的實際操作,以至於那些渴望在更大範圍內或更普遍的基礎上實行固定彙率的說法統統被否定了。
然而,人們對實際運作的滿意程度並未隨著改革的進展(指由固定彙率製變為浮動彙率製)而有所提高。恰恰相反,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經濟衰退在戰後是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率也高得驚人。道路崎嶇不平,所有貨幣指數都顯示出不詳的信號:彙率波動巨大,世界儲備和各國貨幣供應的快速增加,以及高水平的利率。那種人們所常常期望的,當世界適應了浮動彙率後,彙率和經濟狀況都會穩定的希望開始變得越來越渺茫了。
一路走來的彙率決定理論
2008年4月10日有這樣一條新聞:來自中國外彙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彙率中間價“破7”,以6.9920改寫了彙改以來的新高紀錄。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中,人民幣彙率毫無懸念地進入了“6時代”。
以2005年彙改前的人民幣對美元比價8.2765:1計算,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18%。而2008年以來短短的3個多月中,人民幣彙率升幅也達到4.27%。
那麼,彙率為什麼這麼重要?彙率決定理論又是怎樣發展的呢?
彙率決定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彙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彙率決定理論都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特定的經濟、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對當時的彙率機製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彙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黏性價格貨幣分析法。不過在這裏我們不做討論,重點要講的是彙率決定理論的演化史。
在中世紀,各國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貨幣製度也比較健全,貨幣兌換開始經常化,於是人們就開始關注彙率問題。從那時到現在,貨幣製度經曆了貴金屬本位製、金屬彙兌本位製及信用紙幣本位製,從中我們也可以追蹤彙率理論發展的軌跡。
1642年又一位學者盧果提出,彙率是由貨幣內在價值即含金量決定,而其變動則受外在價值影響,外在價值主要取決於貨幣供求。中世紀的學者們對彙率決定及其變化的解釋主要有兩點:一是彙率的決定是以鑄幣平價為基礎的;二是彙率的變動受貨幣稀缺或豐裕程度的影響。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鳩對貨幣的兌換比率問題做了細致分析。他給出了貨幣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概念。他認為君主可以規定以下幾個方麵的關係:作為金屬的銀與作為貨幣的銀兩者之間數量的比例;用作貨幣的各種金屬的比例;每個貨幣的重量與成色;賦予每個貨幣上麵所說的想象價值。他把貨幣在這四種關係上的價值叫做絕對價值。每個國家的貨幣同其他國家的貨幣相比較時的價值叫做相對價值,相對價值以絕對價值為依據,通過兌換而建立,依據是商人最廣泛的估價。因此貨幣的兌換率確定了貨幣當前的暫時性價值。他還分析了彙兌平價,指出,如果法國的同成色、同分量的銀幣能夠在荷蘭換到同數量的銀幣,就叫彙兌平價。高於平價,本幣彙兌價高,反之則彙兌價低。
到此為止,所介紹的彙率理論所處的時代都是各國普遍實行貴金屬本位製,其中以金本位製最為典型。在這種製度下,兩國貨幣之間的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被普遍認為是兩國貨幣彙率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彙率理論幾乎就是鑄幣平價論,各理論派別之間的差異,僅僅表現在對彙率變動的解釋上。
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體上經曆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經濟持續增長,後一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也正是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階段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彙率研究,結合了從金本位製到不兌換紙幣製度的實際,有5位經濟學家的研究值得重視。他們是戈森、瓦爾拉、阿夫塔裏昂、卡塞爾和凱恩斯。比如瓦爾拉就運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彙率決定問題。通過分析發現,彙率是據以作出的彙款的反比,兩者互成倒數。這是因為,彙率實質上是任何一個地區的貨幣的一個單位或貨幣的某一定量在其他各個地區照付時的價格。他還指出,彙率有一個固定限度,即單位黃金的運輸成本。他給出了彙率的一般均衡條件,當任何一個地區對任何另一個地區的外彙率等於這兩個地區各自對任何第三個地區的外彙之間的比率時,就可以實現彙率之間的全麵平衡,當全麵平衡受到幹擾時會通過套彙活動使其恢複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