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彙率上升,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嗎——關注國際貿易要學的金融學(3 / 3)

人民幣升值對旅遊業來說也是一種促進。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內旅遊業來說有著兩重影響。對於國內居民,由於相對收入增加旅遊成本下降,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對於吸引國外旅客來說就存在壓力。由於外幣的相對貶值,增加了旅遊成本,抑製了旅遊經濟發展。

人民幣的升值使國內汽車生產的進口部件或整車的成本下降,價格下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上升,將會帶來汽車消費增長。在房地產方麵,購買原材料更便宜,推動房地產業發展,拉動購房消費,同時也可能導致泡沫經濟的出現。

人民幣升值對生產與就業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一點不難理解,一方麵,彙率上漲人民幣升值有可能擴大生產設備的投資,節約生產成本,有利於企業的資金周轉,增加經濟效益。但是另一方麵,升值加大了進口,抑製了出口,這就使國內的產業調整生產規模。出口型產品生產減少,內銷型的產品增加。國內市場上的商品供過於求再度促使價格下降,企業的利潤減少,工人的工資收入減少,在某個行業部門可能會出現失業人員增多,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

人民幣升值可以抑製通貨膨脹。在升值條件下,國內的產品價格並沒有受到影響,而進口產品因為彙率下降而價格下降,最終將帶動整個社會的價格下降,進而達到緊縮通貨的目的。在通貨膨脹期間,本幣升值無疑是避免惡性通貨膨脹的有力武器。

人民幣升值還可以消化過剩的外彙儲備。對於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適當的外彙儲備是必需的,大量增加的外彙儲備則是一種資源閑置,無疑是極大的浪費。通過升值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購買力,無疑是消化過剩外彙儲備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利於吸收海外資源,而且能緩解國內資源瓶頸。

最後,人民幣升值可以減少貿易摩擦。中國積累的巨額貿易順差,經常會受到美、歐、日國內政治和利益集團的抨擊,貿易糾紛呈現越來越多之勢,中國近年來及今後頻繁遇到的反傾銷訴訟和其他貿易爭端均和這一背景有關,而且越來越集中於人民幣彙率定價過低之上,致使人民幣升值與否成為減少貿易摩擦的關鍵。

有利就有弊,那麼人民幣升值的弊端有哪些呢?

①國家的外彙儲備隨著升值幅度多少,相應損失。

②國家的出口產品會因為人民幣升值受到一定的影響,就是出口因為人民幣升值,相對於外國進口商來講是成本增加,出口的數量有所減少。可因為中國商品的勞動力成本很低,20%~30%的人民幣升值,不會很大地影響中國商品的競爭力。可以說因升值而減少的出口額(還不一定)會由因升值而回收的外彙額填補,我國的外貿情況不會有很大的改變。

③會一定程度地影響我國的勞務輸出,很小程度地影響外國投資(同樣的投資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增加投資成本)。

④因人民幣升值,增強了人民幣的購買力,會導致進口增加,縮小我國的貿易逆差額。(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⑤銀行壞賬上升,帶來失業問題,FDI(外國直接投資)下降,農村地區發生通貨緊縮,人民幣的對外作用削弱,中國對WTO的承諾難以實現,進而帶來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不穩定,以及亞洲經濟的放緩。

⑥人民幣升值會抑製我國出口。而我國的主要出口對象是美國。而近幾年美國屬於貿易逆差。升值會減緩這種情況。相對而言,我國貨幣價值上升會刺激國外對我國的進口。

⑦易受金融衝擊。金融市場不完善,用來對衝風險的金融工具較少;央行沒有在靈活彙率下實施貨幣政策的經驗,其能力還有待檢驗;國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巨大,金融體係脆弱。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們尚不具備針對人民幣彙率波動預期下大量“熱錢”對金融體係進行衝擊的抵禦能力。

人民幣為什麼會持續升值

人民幣實行的是盯住美元彙率製。人民幣近10年都處於升值趨勢中,人民幣升值是以人民幣彙率下降形式反映出來的,即1美元兌換的人民幣金額減少。1994年人民幣平均彙率為8.6212,1995年為8.3490,1996年為8.3143,到2003年為8.2770(國家統計局,2004),人民幣彙率近10年下降了4.1%。從2001年開始連續3年人民幣彙率相對穩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幣彙率累計平均仍為8.2770。2003年以來,人民幣再一次麵臨升值壓力,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美國、歐盟、日本等不斷施壓,希望迫使人民幣升值。國內外理論界也有人依據各種模型估算出人民幣“應升值的幅度”,高的估計達到50%以上,低的估計也有15%以上。

前麵已經分析過人民幣升值的利弊,那麼為什麼人民幣會持續升值呢?

人民幣彙率上升意味著人民幣的升值,它有兩大方麵的含義:一方麵,同樣多的人民幣兌換外幣的麵值增加,人民幣的市場購買力增強。另一方麵,同理,從相反的角度分析的話就是等數額的外幣兌換人民幣的數額減少,相對外幣來說就是貶值,外幣相對人民幣的購買力減弱。

人民幣彙率上升的根本起因是美國巨額的雙赤字,其中的貿易赤字使美國政府的目光轉向了經濟和貿易調整發展的中國,中美貿易逆差的迅速增長成為布什政府的替罪羊。美國對人民幣彙率施壓要求上民幣升值目的在於減少中國的進口。從國際貿易理論上不難分析得出人民幣升值後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該減少。原因在於進口到美國的商品經美元標價後價格上升,從而削弱了市場競爭力抑製了進口。

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是無可避免的,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高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外彙儲備大量增加,然而人民幣的彙率始終盯住美元保持8.28的彙率不變。從購買力平價理論來說人民幣升值是應該的,也是合理的:長期的經濟增長使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人民幣彙率的上調能夠改善貿易條件;抑製通貨膨脹;消化過剩的外彙儲備;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彙占款對貨幣政策自主性的幹擾;減少貿易摩擦。但是,如果人民幣短期大幅升值是不可取的,要保持穩健的彙率機製才能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來自中國經濟體係內部的動力以及外來的壓力。內部影響因素有國際收支、外彙儲備狀況、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狀況、經濟增長狀況和利率水平。從1994年至今,中國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均為順差,中國的外彙儲備2002年達到2864億美元,比1994年增長了5.55倍。從人民幣購買力平價(PPP)看,中國的物價水平隻相當於美國的21%(世界銀行,2002)。從通貨膨脹率差異看,美國自1998年以來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23%,中國同期的平均通貨膨脹率(CPI)為-0.3%,比美國低2.53%。1978—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9.3%。這25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無疑是世界上最快的。從中美兩國的利率差異看,中國同業銀行拆借利率2002年年底為2.7%,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1.25%。中國的短期利率比美國利率高1.5個百分點。在國內,人民幣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個百分點。此外,2002年上半年開始,美元由強走弱,人民幣跟著美元一起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趨勢相背離。在中國相對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1993—1999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至少比同期美國製造業高1.5個百分點),人民幣反而隨著美元貶值,使得貿易逆差國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這些都構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

從經濟學上講,人民幣升值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依據:

①人民幣彙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②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

③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外彙節餘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④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隻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且不說20世紀90年代人民幣是不是過度貶值或定價過低,單說近年來其他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隻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沒有動,僅此一條,就可以判斷人民幣對美元的價值有可能低估。

人民幣彙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有學者特別指出,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背後還另有原因。有的是出於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製造業的選票。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製造業的衰退聯係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造成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因素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化競爭的無形之手。國外鼓噪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人民幣彙率過低。有人提出應將人民幣彙率確定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國外彙儲備過高,中國入世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有人認為,近年來,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出口導致日本和歐美通貨緊縮,中國應使人民幣升值,在世界經濟中擔負相應責任。

美國之所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是認為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彙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麵發揮,隻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352億美元的曆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031億美元。實際上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不在於中國的人民幣彙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以及美元貶值的J曲線效應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誌強製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1/3,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幣彙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與美國對華反傾銷政策一起,構成了布什政府對華經貿政策調整的新內容。

近年來,中國對外經濟摩擦日益加劇,但更多的還僅僅局限於微觀經濟摩擦。加入WTO以後,中國處於製度大調整階段,製度性因素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關注。美日歐等國施壓人民幣升值,使得製度性經濟摩擦在中國對外經濟摩擦中的份額開始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