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誰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機——每天了解一點金融危機的真相1(1 / 3)

1929年大崩盤:十年蕭條的序幕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對於美國的經濟以及股民來說,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點,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席卷而來,“拋!拋!拋!”所有股票成了燙手的山芋,不計價格、不計成本,隻要拋掉就好,經紀人被“拋”得發暈,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隨之而來的就是道?瓊斯指數一瀉千裏,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10月29日,股市徹底崩潰。當天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卻找不到一個買主,於是其股價開始下跌,就像傳染病一樣,緊接著一個接一個公司的股票都開始下跌,大崩盤終於來臨。股票成為廢紙,數字全無意義,一個煤炭公司的老板看著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經紀人的辦公室裏。無數昔日的“百萬富翁”一覺醒來便一貧如洗。一些開船出海遊玩的富人們回來後發現,他們已變成了身無分文的貧民。當時跳樓的絕不僅僅是股價。

那麼,這次股市崩盤是怎樣引起的呢?

1929年,美國股市發生大崩盤,隨即發生了“經濟大蕭條”,這是一場持續了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並擴展到了所有工業化國家。股市崩盤僅僅是蕭條的序幕,但卻給當時的投資者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

無論股票還是房地產、藝術品的價格都有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當樂觀情緒及其市場效應成為常規,價格會漲得很高,然後因為種種原因跌到穀底。價格的下跌總比上漲更加迅猛。

20世紀20年代對美國來說是值得回味的美好歲月,但是沒有人能預見到暴風驟雨的悄悄逼近——

人人都認為形勢一片大好,盲目樂觀,包括美國總統先生;

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機導致房地產市場的炙手可熱與虛假繁榮;

美國聯邦儲備係統的放鬆銀根導致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從而推動股票價格的上漲;

大人物們對股市的推波助瀾;

胡佛總統的當選進一步使股市大熱;

保證金交易製度使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華爾街。

在股市上漲的榮景中,整天都將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擠得滿滿的,大家寧可留在屋裏注意股價的變動,也不去關心都發生了什麼。

那麼當時有沒有人預感到這場風暴的來臨呢?答案是有。

普爾出版社出版的《商業投資周刊》在1928年秋天就曾提及股票大騙局,而《商業金融時報》也一改往日作風,開始大幅報道壞消息。《紐約時報》也刊登股價已漲得太高,股市必會崩盤的報道,並多次宣布股市其實已經崩盤。美國股市分別在1928年6月、12月及1929年2月休市過幾次。但不幸的是,對股市走勢存疑的投資人,仍無法從中嗅出任何蛛絲馬跡,因為股價仍持續走高。

此外在1929年,美國的經濟已經開始走入困境,工業生產、貨物運輸和房舍建築的效益均逐漸下降。但是,這種蕭條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若在股市崩盤前說經濟會有所好轉,這倒是合理的假定。加爾布雷斯指出,股市崩盤時,大家都未預測到經濟大蕭條即將來臨。

1929年9月20日,大家發現英國企業家哈崔原來就是一個一流的大騙子,他偽造股票、發行未經授權的股票。有些人認為這項醜聞危機了投資大眾對紐約股市的信心,同時也是股票大崩盤的導火線。另一解釋則是,公用實業麻州分部,在10月初駁回波士頓。艾迪生公司股票分割的申請,並對外宣稱股價已飆得太高,引發投資大眾的恐慌。

但是這種種跡象和時間都未能充分解釋股市大崩盤的起因。事實上股市大崩盤如何開始並不重要,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讓投資榮景破滅,這正是投資榮景的本質。

盡管股市“回檔”,但在9月和10月間,並未出現任何崩盤的明顯跡象。在9月間,經紀人融資給顧客的金額暴增了6.7億美元,創下單月增加金額的新高。隱遁的金融專家克魯傑接受《周六晚報》訪談,令投資大眾相當振奮,但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是大騙局。同年10月15日,費雪教授發表著名演說,指出“股市已上漲到相當平穩的狀態,我預期股市在幾個月內,還會創下新高、成交量會比現在更好。”

盡管如此,幾天以後股市又傳出另一項壞消息。像《紐約時報》這類對股市現狀持悲觀看法的媒體,不斷小心地提醒投資大眾股市即將崩盤。同年10月21日,星期一股市交易量略微超過600萬美元,是曆年來美國股市單日成交量的第三大。連續幾天的龐大成交量後,股市行情板無法顯示即時的價位,在中午時僅能報出1個小時前的股價,到當天收盤前,差異已拉大到僅能報出1小時40分鍾前的股價。在股價大漲的多頭市場,這種時間差異倒還不打緊,但在股價開始下跌時可就不一樣了。這種無法顯示即時行情的缺失,不但讓投資人更為緊張,也促使投資人加速拋售股票。

最終,災難還是到來了,紙上富貴付諸東流。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對過去進行反思,在1929年初,股市大熱時,最現實的選擇就是有意識地策劃股市下跌,如果聽之任之,日後將會發生嚴重災難——

①當時的美聯儲采取了兩種收效甚微的傳統的控製手段: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政府證券,收進現金。但是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各商業銀行不在此列,可以照舊為股市提供現金;無法長期堅持拋售等。

提高再貼現率(各商業銀行向所在轄區的聯邦儲備銀行借款利率),由於各方反對,一直拖到1929年夏天,錯過最佳時期。

②聯邦儲備係統本身不作為。出於謹慎的目的,它未要求提高保證金比例;對火爆行情,它關心的不是限製投資,而是推卸責任。

③由於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沉默,市場恐慌情緒蔓延。1929年3月26日,股市大跌。米切爾的國民城市銀行的出爾反爾,招來一片批判聲。從而讓美國政府與聯邦儲備當局全選擇了不幹預政策。

現在回過頭再去看看,導致1929年股市崩盤的原因是什麼呢?

(1)金本位放鬆了銀根,刺激了投機

從股市的角度看,1927年是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年。根據一種長期被接受的觀點,就是在這一年播下了末日性災難的種子。責任在於一次慷慨但又愚蠢的國際主義行動。英國恢複實行以前或者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維係黃金、美元和英鎊之間關係的金本位製。接著,黃金便從英國和歐洲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政府大量買進發行在外的證券,其必然的結果就是使拋售政府證券的銀行和個人持有了備用現金。因聯邦儲備係統放鬆銀根而變得可利用的資金不是投資於普通股,就是幫助別人融資購買普通股(而這點更加重要)。這樣,人們就有了資金,並匆匆投入股市。

關於聯邦儲備當局在1927年采取的行動是隨後投機與股市崩盤的罪魁禍首的觀點從來也沒有被真正動搖過。這種觀點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就在於它簡單易懂,並且為美國人民和美國經濟開脫了一切重大罪責。但是,這種解釋顯然是假設,隻要能夠籌集到資金,人們總會進行投機。這種解釋僅僅證明了人們在經濟問題上重新偏信那些不可思議的胡話。

(2)投資信托放大了投機熱

20世紀20年代末,最著名的投機品種就是投資信托或投資公司股票,它們的發行方案更能滿足公眾對普通股的需求。投資信托不是創辦新的企業或擴大已有企業,而隻是一種旨在通過成立新公司來讓股民持有已有公司股票的安排。

在投資信托中,杠杆是這樣發揮作用的:通過發行債券、優先股和普通股來購買品種不同的普通股組合。當采用這種方法購進的普通股價格上漲(總是這樣假設股價走勢)時,信托中債券和優先股的價格基本不變。因為債券和優先股的價格是固定的,派生於一個特別規定的回報率。投資信托所持有的證券組合因增值而產生的利潤,全部或大部分分配給投資信托的普通股。結果,投資信托普通股的價格奇跡般地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