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培養意誌力,掌控生活(3 / 3)

吃苦,如果不是我們主動的行為,被動的吃苦是很難堅持的。吃苦應該成為我們磨練自己的一種方式,不貪圖安逸,不奢求享樂,有危機感,不忘本;吃苦是對我們自己人生的耕耘和修剪,就像種莊稼要耕地除草一樣,就像樹木要修剪枝葉一樣,為了能夠有更多收獲,為了長成棟梁,就要經受一些痛苦和磨難;吃苦是幸福的源泉,一次次的苦終將孕育出最後的甜。炎炎夏日卻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辛苦季節,他們割麥插秧,異常辛苦,可是,這卻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時節,因為這個時候的勞作關乎他們一年的收獲,到夕陽西下回家時,盡管他們全身疲憊,他們的內心卻是異常輕鬆的,因為,為了收獲,他們已經盡力去做了農人應該做到的事情。當吃苦成為我們的一種主動追求,那麼,每一點苦,都會成為我們在自己人生土地上種下的成功和幸福的種子。

懶惰是人的天性,我們總是想尋求一種最舒服、最自在的生活,有意識地躲避生活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苦。還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理解什麼是吃苦?為什麼現在還要吃苦呢?

據說,曾經有記者問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李嘉誠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次演講會上,有人問當時已經69歲高齡的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請問你推銷的秘訣是什麼?”

原一平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講台,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呀!”

原一平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這就是秘訣!”

李嘉誠講完故事後,微笑著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孟子認為,吃苦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礎,是培養人意誌力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他才說了那句流傳久遠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吃苦是成功之基、立業之本。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吃苦正是修身立業的過程。一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想要在某方麵達到高超的造詣,不經過艱苦的奮鬥和磨練是不可能達到的。屈原小時候為了專心讀書,磨練自己的意誌,不顧家人的反對,躲到山洞裏研讀《詩經》。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三年如一日,從《詩經》305篇民歌民謠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司馬光小時候也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他下定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於是他在晚上睡覺前喝滿滿一肚子水,想第二天被尿憋醒。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一計未成,一計又起。司馬光用木頭做了一個光滑的圓枕,早上隻要一翻身,頭就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這樣他便可以每天早早地起床讀書。日複一日,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史學家,曆時19年時間,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先立身後立業,不吃苦中苦,哪有人上人,自古至今莫不如此。

我們現在之所以吃苦,是因為我們在厚積,它增加我們的能力,鍛煉我們的意誌;我們現在之所以吃苦,是為了以後少吃苦,甚至不吃苦;我們現在之所以吃苦,是在為我們的人生目標而努力,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而奮鬥。

用吃苦鍛煉我們的意誌

吃苦,不是多項取舍,是注定的,是唯一的,先要吃苦,而後才可以言甜。在今天,在我們周圍,怕吃苦、不願吃苦的人數不勝數。他們從小被大人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碰到一點困難要麼依賴父母,要麼逃避現實;讀書的時候怕學習、怕勞累、怕努力;工作的時候怕困難、怕麻煩、怕吃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這樣的人很難有所成就。

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吃苦,是一種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一種不怕犧牲、忘我奉獻、不懈追求的堅強毅力;一種埋頭苦幹、勤勤懇懇的務實作風;一種常懷憂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態度;一種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高尚情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該累的時候不累,以後就會更累;該苦的時候不苦,以後就會更苦。唯累過,方得閑;唯苦過,方知甜。

隻有吃過苦,才會懂得珍惜,才會懂得知足。在平凡中吃苦是一種快樂,在不凡中吃苦,是一種自在。

吃苦是一種資本,擁有這種資本,我們的人生將會受益無窮。王永慶曾經說過:“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才產生了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恩賜。”

找過工作或者做過人力資源工作的人都知道,現在不管哪個公司招聘什麼職位,幾乎都會有這麼一條:能吃苦。這似乎成了一個人能否做好工作的標準。一位公司主管說:上過大學並不能代表什麼,很多工作都要走上工作崗位後從頭學起。所以學校和專業越來越不受重視,而人們更關注的是工作態度和有沒有吃苦精神。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去一家世界500強公司應聘,由於讀的大學並不出名,專業也不熱門,考官打算不錄用他。但是在麵試結束時,他向考官真誠地說了一句:“我能吃苦!”這句話改變了考官的主意,讓大學生回去等消息。第二天,考官專門去那名學生所在的學校調查了該學生,得知他的家境很貧寒,在學校期間一直都很艱苦樸素,靠課餘時間做兼職度過了大學四年,學習成績卻很優秀。於是這位考官決定錄用他,因為專業上的東西可以慢慢學,而這種能吃苦的精神是別人替代不了的。

與中國相比,日本的經濟狀況要比我們好很多,但是他們卻人為地創造環境讓孩子們從小吃苦。為了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走在前麵,為了讓大和民族的後代依然保存父輩艱苦創業的秉性,不少學校特地設立勞動場所,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使用銼刀、鏟子等簡易的工具,做一些艱苦的勞動,他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習慣吃苦,學會吃苦。

相比之下,如今的中國孩子則過多地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未免過於嬌嫩了。我們怕風怕雨,怕冷怕熱,怕打怕罵,怕苦怕累,怕挫折、怕失敗、怕摔跤、怕受刺激……

前段時間有一篇報道稱,廣州有一個年僅19歲的姑娘,因高考分數與自己所報考的學校分數線相差6分而落榜,她經受不住打擊,在成績單下發的第二天就懸梁自盡了。這個女孩子家庭環境非常好,從小就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一直生活在蜜罐當中。父母都是小有成就的商人,她平時的學習成績也不錯,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誇獎和喜愛。太順了,就會經不住一點點挫折和打擊。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上帝愛你,才叫你吃苦。”一個人如果身體上不怕勞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業中不怕起伏,奮鬥中不怕艱險,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不成功呢?

做任何事都需要資本,一個人要想成就一項事業,或者掌握一種技能,都要有一定的資本。沒有經過摸爬滾打的訓練,沒有經受過生活磨練的人,想要成功是很難的,因為上帝不會隻給你一個人開綠燈。所以說,能吃苦、吃過苦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本。

一個人的事業能走多遠,取決於他吃了多少苦。沒有什麼東西是憑空得來的,成就更是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的芬芳香味,要在酷寒的冬天散發出來。你要學會去領悟吃苦的精髓,它是一種境界。

吃苦,會讓人成長,使人的生命力變得強健,成為生活的強者。曆史和現實在不斷地驗證著一個真理:學會吃苦,是一種資本!隻有那些受得了挫折和艱辛磨難的人,才可以鑄就輝煌人生。還是狠狠心讓自己多吃些苦吧!

▲※實戰訓練:每天堅持讀半個小時書

閱讀是一種可以相伴終生的好習慣,一旦擁有這個習慣,你會發現人生變得更加美妙,也更有意義。閱讀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也可以增強一個人的競爭力。即使你不抱有這些功利的心態,開卷總是有益的,隻要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就必將終生受益。

所以,讀書應該放輕鬆些。讀書是在欣賞,是在休閑,沒有必要挑那些晦澀難懂、品味高深得我們都看不懂的書去讀,除非你感興趣,要不然就丟掉它;讀書也不必太沉重,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也不一定非得製訂什麼讀書計劃。隨心所欲,信手拈來,隻要讀時多思考,有所感、有所悟就好。

讀書不一定非得做學問,讀書不一定非得要成績,對我們個人來說,書籍還可以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豐富自己,提高品位,啟發心智。正如我國古人所說的“修身養德”,讓自己具有更高的修養水平。

讀書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博聞強記,或許隻為思考人生的價值,思考生命的意義;或許隻為消遣時間,愉悅生活……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曾經進行過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其結果顯示,我國人均每天讀書時間不足15分鍾。15分鍾!這個數字多麼令人震驚!而且這個數字裏還包括了占總數約四分之一的學生群體。

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長這樣告誡他的學生:“一個人,若是能養成每天讀30分鍾書的習慣,20年後,必定判若兩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讀書,將為你今後的工作、生活帶來精神上的極大豐收。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坐下來,品品茶、讀讀書,“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交談”,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

每天讀書30分鍾,不必當作任務,不必成為負累,隻是養成一種習慣;每天讀書30分鍾,神清氣爽,情懷無限;每天讀書30分鍾,改變生活,改變人生。

自控力訓練實戰:堅持每天讀書半小時

(可參考附錄中的書目)

這裏有一張表,你可以設定一個日期為起始點,對照著日曆,將這天開始的21天的日期填在表格的第一行中。如果當天你讀書30分鍾以上,就在當天對應的表格裏畫上一個“√”,如果你連續21天都能讀書30分鍾以上,也就是說這個表格被你用“√”填滿了,那麼你就成功了。但是如果這段時間裏,你有哪天沒有堅持讀書,那麼你要重新開始,前麵的讀書天數也不能累計,直到你連續21天都有讀書30分鍾以上才算完成任務。

(以下是表格的內容)

訓練人:__

起始日期:__

完成日期:__

日期:

是否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