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拒絕拖延(1 / 3)

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你自己,是否有以下一些表現:

臨近考試,大家都在努力看書,你卻感覺明天看也來得及,於是明日複明日;

考試當中,感覺題目都很簡單,但仍然感覺時間緊迫;

不管是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有發呆的習慣;

整天泡在網上,漫無目的地點擊各種網站,卻又說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隻是感覺比學習、工作有趣;

沉醉於網絡遊戲,就算是在電腦前不吃不喝地過一整天也感覺不到累;

大學畢業,同學都忙著去找工作,而自己卻成天無所事事地待在學校;

從來沒有計劃過接下來的一周應該要做什麼,沒有統籌安排的習慣;

明明有10天時間去完成一個隻需3天就可完成的工作,卻東搞西搞過去了一周,直到最後3天才開始準備,可是一邊準備一邊自責,心緒淩亂,直到最後期限前,才哭著把事情做完;

一天當中,既要見預約好的客戶,又要準備今天的公司會議,還要去趕飯局,這麼緊張的一天,卻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來想應該先做哪一件;

一份提前一個月準備的計劃書,到最後兩天才開始點燈熬油地苦戰;

……

如果以上描述的幾種情況經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一種並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拖延行為。經常或嚴重的拖延行為,常常是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需要得到專業性指導。

▲第一節 明天再開始吧

所謂拖延,就是“將今天甚至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去做”。

“拖延”原來並不是現在的含義。《聖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的是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之後,拖延才逐漸被定義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拖延者對今天和明天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總是更喜歡明天,覺得明天會有比今天更充沛的精力、更充裕的時間。

很多時候,拖延者的生活就像一場重複的電影:信心滿滿地訂下計劃,看著一堆的計劃,就想說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說。凡事推到明天,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沒有辦法再拖了的時候才開始動手。

人人都有“拖延症”

人人都有拖延症聽起來有點誇張,其實,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做事拖拉的習慣或是偶爾會想逃避一些什麼的念頭。隻有當“拖延”開始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的自責和負罪感,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產生抑鬱、焦慮、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稱之為“拖延症”。

拖延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542年愛德華·霍爾出版的一本書裏。幾乎是相同年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而在現代著名曲詞作者羅大佑寫的一首歌曲《童年》裏,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學生拖延學業的狀況,“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隻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還沒有念”。

拖延症雖然總是出現在處理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個人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現在,拖延現象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根據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係教授約瑟夫·費拉裏通過對北美、南美、歐洲和大洋洲成年男女的調查發現,人人都有一點兒“拖延症”。也就是說,我們誰都會有“拖延”的時候。例如我一直想修改信用卡上的賬單地址和聯係方式,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打電話到人工服務台,幾分鍾就可以完成所有手續,而我卻足足拖了兩個月。

拖延者並不是缺乏時間管理和計劃事情的能力,也不是他不夠努力,更不是他天生就有拖延症,而是在後天的環境中形成的。家裏有一位嚴厲、獨裁、控製欲強的父母,孩子就容易喪失自我控製能力,表麵迎合父母,把自己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都掩藏起來。這時的拖延也可以理解為是孩子的一種反叛。拖延者更願意從朋友那裏獲得支持,因為朋友對他們所說的借口表現出更大的寬容。而朋友的支持行為,則會讓他們更加拖延。

我的一位朋友是新聞記者,剛到報社的時候,她很能吃苦耐勞,領導交代下來的選題,她都會提前兩天把稿子趕出來,於是大家給她取名叫“快手”。過了一段時間,她漸漸開始熟悉了這份工作,按說效率應該更高才對,可是她的激情和行動力卻開始下降,學會和自己討價還價:容易寫的稿子,明天寫也來得及;有挑戰性的稿子,需要好的狀態才能寫得好,今天不是很好,還是明天再寫吧;感興趣的稿子,要慢慢仔細認真地寫,別浪費了這個好選題,今天我再想想該怎麼寫,明天再寫……一篇稿子從初一拖到十五,最後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她還是不急不慌。直到明天就是截稿日期,她才開始通宵達旦地趕稿。雖然她在最後一刻交上了符合要求的稿子,但質量卻大打折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她對這份工作沒有了激情和期待,這對於一個才工作一兩年的年輕人來說,正常嗎?

今天打算給某位著名教授打電話,預約采訪的時間,拖到第二天再打,人家已經去外地出差了;自己很久就想寫的一個選題,被別人搶走了,等等。因為做事拖延,她失去了很多機會。

不隻是她,我們周圍的人包括朋友、同學、同事等,有很多都有和她類似的狀況。她就像找到了組織得到了安慰一樣,每天都要抱怨。抱怨了半天,稿子還是一天拖一天,毫無進展。然後她學會了找理由來安慰自己,覺得這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太過平靜,沒有遇上能點燃激情的機會,如果遇到一些能刺激她行動欲望的事件和選題,肯定會發揮出超強的行動能力的,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就這樣日複一日,她卻不知道,已經習慣了這樣為拖延找借口找理由的行為,將會給她的未來造成更大更多的煩惱和困難。

你了解“拖延”嗎

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拖延習慣一般都是比較寬容的,不過,你真的了解拖延嗎?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專家,可是,對於拖延這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的行為方式,以下幾個方麵的知識我們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1.拖延症,不能忽視。

通常我們都認為它隻是一個小小的壞習慣,並沒有覺得它是一個多大的問題。其實無形當中,拖延會給我們帶來各方麵的損失。例如它很容易影響人的情緒,不僅使我們更容易得病,也會影響我們在團隊中的協作和人際關係。它是我們生活裏的一個不定時炸彈,我們需要把自己練就成一個“拆彈專家”,把這顆“炸彈”從我們的生活當中徹底清除出去。

2.拖延與時間管理無關。

拖延者不是不會管理時間,而是無法管理時間。

也就是說,不善於時間管理或者製訂計劃的人,不一定會拖延;而善於管理時間的人同樣可能有嚴重的拖延行為。

拖延並不會因為我們多會管理時間等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由很多方麵的原因所產生的,會反過來嚴重影響我們的時間管理能力,我們要警惕。

3.拖延不是天生的。

拖延與後天的環境有很多關係。生在一個強權家庭裏的孩子,總是處於被家長嚴厲管製的環境中,家長們不僅強迫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或者是為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以及將這些目標與愛和許諾掛鉤,還過度關愛。這樣長年累月下來,讓他們的內心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持續不斷的焦慮,遇事搖擺不定,很難獨立成事,他們的信念是“沒有別人的幫助,我肯定做不好”。長大之後,為了躲避焦慮,他們開始拒絕接受任何強製行為,本來喜歡做的事一旦被別人交代去做,拖延立即變成他們反抗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表達反叛情緒的方法。

4.為拖延找借口就是對自己撒謊。

不要想著明天做比今天做會做的更好,也不要覺得有了時間的壓力才能把自己的潛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事實上這些都是你的空想和感覺而已。事實卻是你在揮霍寶貴的時間。為拖延找借口就是對自己撒謊,隻會加重拖延的習慣。

5.你是哪一種拖延症類型。

拖延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一般拖延者大致分為三種:

壓力刺激型:他們喜歡在最後期限裏完成任務,因為他們相信最後一刻到來的壓力,能讓他們尋求到刺激,這樣能使他們產生高效率,以及帶來不一樣的創造想象力;

心虛逃避型:他們不夠自信,很在意別人是怎麼看他的,害怕失敗,甚至害怕成功,他們寧願讓別人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也不願意讓別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

舉棋不定型:他們總是猶豫不決、沒法下決心,結果則是導致拖延。

原來名人也拖延

並不止我們拖延,名人也是凡人,他們也會有拖延的煩惱。下麵我們來介紹幾位“著名的拖延者”:

1.達·芬奇(Leonardoda·Vinci)

達·芬奇是個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發明家等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天才,盡管他在這些領域裏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但他卻是一名拖延者。

那幅傳世名作《最後的晚餐》,是在他的資助人威脅要砍掉給他的資助費用之後,才迫於壓力完成的。而《蒙娜麗莎》則一畫畫了20年才完成。一位曆史學家研究達·芬奇的生平,發現他把自己的精力和能量經常“浪費”在塗鴉以及沒有完成的工作上。

不過,後人在他的塗鴉中也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作品。試想,如果他沒有這種拖延的問題,他會創造多少個“蒙娜麗莎”?

2.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Adams)

著名的《銀河順風車旅行指南》就是道格拉斯·亞當斯創作的。在英語世界,道格拉斯·亞當斯是幽默諷刺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個成功結合喜劇和科幻的作家。《銀河順風車旅行指南》僅英文版的銷量就超過1500萬冊。可惜的是道格拉斯·亞當斯於2001年因心髒病去世,年僅49歲。

這位著名作家常常到了交稿的日子,卻兩手空空。他喜歡悠閑地品嚐下午茶,喜歡在溫暖的浴室裏泡澡,或者像嬰兒一樣躺在床上思考。他曾經自嘲“我的拖延借口比我的小說還精彩”,他也不避諱地說自己90%的工作都是在最後期限裏完成的。甚至有時候編輯直接把他鎖到一個屋子裏,一直盯著他,直到他提筆。他的朋友史蒂夫就曾說過:“道格拉斯把拖延上升到了藝術的境界。如果我不跑到英國,在他的門外紮營,《銀河順風車旅行指南》永遠也不會完成。”

3.喬治·阿克洛夫(George·Arthur·Akerlof)

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幾年前,他的朋友和同事約瑟夫·斯蒂格利澤到他居住的印度遊玩,走時落下了一些衣服,某一天他讓阿克洛夫幫他把衣服寄回美國。阿克洛夫是很樂意幫他寄回去的,但是他估算一下自己可能要用一天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情,於是決定晚點兒再去寄。結果這件事情就一直拖,整整八個月過去了,這件事情還沒有一個著落。直到阿克洛夫快回美國之前,他的另一個朋友要寄東西回美國,於是他趕緊趁機把斯蒂格利澤的衣服也放在裏麵一起寄了過去。估計他到美國了,斯蒂格利澤的襯衫還遊蕩在旅途中。

為此他也感到疑惑,覺得這種行為很神秘,於是他在1991年在一篇題為《拖延與順從》的論文中寫道:“八個多月裏,每天早上醒來時,我都決心第二天一定要把箱子寄出去。”他一直打算寄,卻一直沒采取行動。他開始意識到,拖延不僅僅是個壞習慣那麼簡單。他的論文一經發表,立馬讓拖延症研究進入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視線中,最後成了一個學術界的重要課題。

▲第二節 拖延者的壞習慣

因為我們拖延工作或者學習的時間基本都是在玩,所以拖延常常被認為是懶惰。其實,拖延並不隻是懶惰這麼簡單。拖延可能帶來許多嚴重的後果:失去重要的機會,以及各種負麵情緒的困擾——失去機會的負罪感、效率低下的無能感、荒廢時光的空虛感等。既然拖延有這麼多顯而易見的惡果,為什麼它還會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習慣呢?它的誘惑為什麼那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