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拒絕拖延(2 / 3)

哪些人喜歡拖延

一個人為什麼會拖延時間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逃避現實。拖延滿足的常常是拖延者自己都並不十分清楚的某些內在需要。

1.不自信的人

不自信的人,經常在無能為力和無所不能兩種感覺之間搖擺不定。拖延者不去行動,既不用麵對自己的無力感,又可以滿足自己“無所不能”的期待。無所不能的人根本不存在,同樣,不去行動又何以證明自己不行呢?

2.追求完美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很容易拖延,因為隻要行動,結果總是不完美的,過程也不可能完美。悅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世界,欣然接受行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甚至錯誤所暴露出的我們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斷修正和完善自我,是我們一生要去進行的工作。

3.喜歡逃避的人

為了避免內心的焦慮,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參加,不能讓自己失望,更不能在他人麵前留下失敗的形象。對於這種人來說,把事情一拖再拖不失為一個免於遭受失敗的策略。暫時的逃避有時也是必要的,問題是,如果總是逃避,焦慮感反而會日益加重。

4.著重眼前利益的人

經濟學家洛文斯坦認為,愛拖延的人是被眼前的回報所迷惑了。就像19世紀蘇格蘭經濟學家約翰·萊所寫的那樣,“未來的好處可能要幾年後才實現,但在此時一刻,卻顯得模糊而可疑,而此刻出現的東西就擺在日光下,活靈活現,觸手可及。”

拖延者的常見特征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有人說,“如果借口能換成美元的話,相信你的財富會超過比爾·蓋茨。”在這個心思浮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拖延症的行列,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總是顯得過度地焦慮,我們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

拖延是一種自主的意識行為,牛津大學的一位教授認為,“對行事拖延的人進行勸誡,就如同讓抑鬱症患者高興起來那麼困難。”他人言語上的勸導對拖延症患者來說,所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關鍵還是要靠自己。

對照以下特征,開始改變自己。

1.缺席

伍迪·艾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百分之八十的成功來自於出席。”

出席是生活中讓你能更加成功的最簡單的事情之一。不論你是想在社交方麵還是工作方麵,或者是健康發麵想要改善,它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你想讓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更好,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時常“出席”健身。如果天氣不好或者沒心情出門,甚至為一大堆等著你做的事情感到煩惱,這時你去健身,比你待在家裏的沙發上發呆或盯著電視看一天來放鬆要有效得多。

2.拖拉

有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題,問你如何分三步把一頭大象放進冰箱。

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大都搞得很複雜。其實,答案很簡單,第一步,打開冰箱門;第二步,把大象放進去;第三步,把冰箱門關上。這雖然是個笑話,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許多事情都是被我們人為地複雜化了。複雜,也是產生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就算是把大象放進冰箱這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是可以分步驟完成的。不要被任務嚇倒,積極行動起來,充分調動你的想象力。

3.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除了做事拖拉以外,拖延者另一個常見的特征就是總在忙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帕累托法則,將你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通常,重要的事情並不多。

你隻需每天在紙上按照優先順序寫下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從第一件開始做。即使一天你隻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但你仍然做到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長期堅持,養成好習慣,壞習慣對你的影響自然就會明顯減少。

4.多慮

多慮是追求完美的人必然會有的心態。

世界上沒有一個最完美、最適合做事的時間,所以你不可以等到那個時候再去行動。強製性的反複思考隻會使自己陷入混亂的泥潭,而深陷泥潭的人是很難開始行動的。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想太多的時候,要明確告訴自己:別想了,開始行動!先做了再說,即便是做錯了,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年輕人,不要怕犯錯誤,不要怕失敗。幾乎所有的成功者無一例外的都是經曆了比別人更多的失敗,堅持到最後,才到達成功的彼岸的。

5.過於消極

過於消極的人看問題總是片麵的,事情還沒開始做,已經想到最壞的結果,又因為缺乏自信,馬上就相信那想象中的結果一定會變成真的,根本就無法開始行動。

如今全社會甚至全世界都在呼喚正能量,其實,我覺得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世界觀的建立。世界是客觀的,消極麵是客觀存在,可是,積極麵也是客觀存在,這道理就像世界有黑夜也有白天一樣簡單。

當我們發現自己總是過於消極的時候,多試試換一個角度,從積極的一麵去看問題想問題。

6.固執己見,與世隔絕

太過於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佳的選擇,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閉目塞聽,這會讓你很難取得進步,更不要說提高效率。事實上,固執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固執,尤其是過分固執,會給人帶來許多危險,容易深陷險境還執迷不悟,必須進行適當調適。閱讀好書,開闊視野,放寬心胸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也簡單易行。笛卡爾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閱讀不僅使我們得到心靈的安慰,還使我們找到思想和行動的楷模,變得謙虛、文明、敬人愛己。

7.持續信息過剩

互聯網時代,電視、手機都可以上網,更不用說計算機以及其他那些便攜式上網工具了。世界各地此時此刻在發生什麼,我們幾乎都可以通過網絡去獲取信息,隻要我們打開網頁,一刻不停地翻閱,耗盡我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看不完的。

可是,新鮮感過後,這樣大量瀏覽的興奮和刺激過後,我們剩下的還有什麼?疲憊、被嚴重幹擾的工作和生活、被拖垮的意誌力……這些都是持續信息過剩造成的嚴重後果。

外來信息太多了,隻要你想去獲取,它們就在那裏,可是,再想一想,那些跟你真的有關係嗎?

從現在開始,工作的時候、陪伴家人的時候,關掉手機、斷開網絡,試試看,你的生活質量一定會得到改善,而你的心境、心態以及自我控製的能力也會得到恢複。

▲第三節 看清拖延的本質

1988年出版的《現在就做》一書的副標題是“克服拖延,享受無罪的玩樂”,該書作者心理學家尼爾·弗瓦爾的觀點是“人們拖遝的主要原因是恐懼”。恐懼什麼呢?恐懼失敗、恐懼失誤、恐懼行動暴露出我們的不完美。他們認為,或者說潛意識裏認為:拖延可以免於焦慮,可以表達抗拒,可以滿足欲望,甚至可以讓自我感覺更加良好。然後事實卻並非如此,甚至,拖延的結果總是與拖延者的願望背道而馳。

本質一:越拖延越焦慮

“明明知道有那麼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隻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髒,但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發著呆邊說,再等一會兒,就一下下?”這是很多人真實狀態的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這樣和那樣的難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比如說,一項艱難的工作任務,遇到事業、婚姻的瓶頸,或者對某一件事情感到厭煩時,如果繼續強迫自己做下去,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增加我們的焦慮。事實上這個時候我們所做的拖延,是一種用來讓自己的內心免受折磨,得到片刻休息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它有利於暫時緩解消極情緒的作用。擠出一點時間來做一些與之無關的事情,例如看場電影、逛逛街、跑跑步等,讓自己身心放鬆一下。當我們恢複到精神奕奕時,再回過頭去解決事情,可能會比之前更有思路,也會豁然開朗。

比如前麵提到的那個記者朋友,她總說自己的生活太平庸、遇不到好選題、好機會。想要解決這些問題,要麼意識到自己的這些要求並不合理,要麼換一個能符合這些要求的工作。但是她既不願意改變自己,又不想換工作,內心的矛盾和掙紮又不可能完全逃避,怎麼辦?這時拖延成了唯一的緩解手段。

既然知道拖延的本質是為了緩解焦慮,那麼你要想不再拖延,就必須找出你焦慮的根源來自哪裏,並想辦法解決它。當我們決定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留意自己在這之前和之後腦海中思想的變化,一旦出現了“必須”、“應該”等字眼,就往往表示我們的信念開始僵化。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經不起我們的推敲,隻要識別出來,我們就可以把它們變為另外一種更合理的信念。

所以,請記住,習慣性拖延不僅無法緩解我們的焦慮,反而是越拖延越焦慮。

本質二:嚐試溝通,而不是用拖延表達消極抵抗

拖延這種行為表明了我們對所拖延的事情的真實態度:抗拒。

我們需要做一件事,然而在我們真實的內心深處,卻因為種種原因抗拒去做,這就產生了內心衝突。如果一個人能夠意識到這種衝突並勇敢地去麵對它,就能采取積極的方式進行解決,看哪些理由更合理、更符合自己的利益,然後決定是否要做。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上學、上班、買菜、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同糟糕的交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些紛亂的瑣事是我們沒有辦法逃避,也未必需要立即完成的事件。但恰恰是這些事情,會讓我們失去馬上去解決的動力,於是能拖就拖!

工作還沒完,但有點累了,先休息一會吧;衣服髒了,還有別的衣服可以換,扔在一邊明天再洗吧;這個老師對我態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興做他布置的作業;這個任務太難了,別人都不需要做我幹嗎要做;不能忍受持續做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裏還是不高興做,又繼續往後推……這自己決定何時去做的情形,會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事實是,因為拖延擠壓的工作會讓你更加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因為拖延擠壓的家務活隻會讓你看著又髒又亂的家心情更加煩躁。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根源下手,即擺脫內心對事情本身的抗拒。如果抗拒的原因來自外界,嚐試與對方溝通;如果抗拒的原因是自身的問題,多給自己積極正麵的鼓勵和暗示。還可以嚐試更多方法,比如,在做困難的任務時,盡可能尋找一些幫助,設法降低事情的難度,取得進展,這樣才會有繼續下去的動力;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小塊,化整為零,告訴自己其實每一個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的;暫時推遲自己想要放棄的心態,每天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隻要你堅持下去,很快你就會發現,其實,任何事都沒有它們當初看起來那麼難。

本質三:被欲望牽製的拖延,不是滿足了欲望,而是讓自己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我們得承認,人是很容易貪心的,被欲望牽製會成為拖延的誘因。

有三名心理學專家曾經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實驗內容很簡單:他們找來一批人,讓他們從24部備選電影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3部。備選名單中既有《西雅圖不眠夜》、《變相怪傑》等大眾口味的片子,也有《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等經典電影。被試者選出3部自己喜歡的電影之後,研究人員又要求他們從這3部中選出一部現場觀看,然後再選一部兩天之後看,而最後一部則留在四天之後觀看。借此觀察被試者是願意先看純娛樂性的片子,還是去看更有內涵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名聲在外,大部分人都選了這部電影。然而,在選擇了這部電影的被試者中,隻有44%的人選擇在第一天觀看。大部分被試者選擇在第一天觀看《變相怪傑》等娛樂性較強的電影。大家都把比較嚴肅、要費心研究的電影放在了之後觀看。而之後,研究者又要求被試者選出一口氣看完的三部電影,這次選《辛德勒的名單》的人隻剩下之前實驗的1/14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