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件事。記得是一九九九年,黨委中有人提議華西搞資本經營,辦上市公司。未料,竟遭到吳仁寶的反對,他的理由是不少上市公司耍手腕,自己融資目的達到了,股民卻沒有回報,這樣影響不好,長遠看問題,總有一天要暴露。可是,黨委會開會表決時,二十人(包括他的子女)讚成,僅他反對,二十比一。他表示:既然大家同意,我服從。但我們一定要搞好,要守法守約守信譽,還要各級組織滿意,華西村民滿意,爭取大多數股民滿意。原來,他想的還是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我想,倘真的是搞家族製,不會是這個結果吧!事後,我了解,華西村八股股票自深圳上市後,經過幾年發展,上市公司固定資產由上市初的一點五億元,增長到七點五億元,淨利潤由上市初的五千四百七十萬元,增長到二〇〇一年的六千六百二十萬元。而股民也從中獲得了一定的紅利。吳仁寶聞之,備感欣慰。

於此可見,華西並不存在那種嚴格意義上的家族製。不過,類似華西這樣,家族成員在一個企業或企業集團擔任重要職務的現象,而今,不獨在江陰,而且在中國肀兩紀事2006:回望吳仁寶許多鄉鎮企業中具有普遍性,特別是在一些集體性質的鄉鎮企業改製為個人經營後,與原有的家族企業一樣就成了我國現階段民營企業的基本形式。這大概史進程中必經的階段,即企業家族化或家族企業化。在吳仁寶和老伴趙根娣我看來,一種企業製度孰優孰劣,是先進還是落後,檢驗的標準隻有一個,那就是看這種企業製度與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是否適應,以及適應程度的高低。倘若它發展了生產力,且是先進生產力,那麼,實行的是家族製,那又何妨?

這讓我聯想到摩根、杜邦、鬆下等外國大企業,家族製一以貫之,卻成了百年老店,這是值得深思的。

那些懷疑華西或別的什麼企業實行家族製的人,頭腦裏恐怕還是姓“社”姓“資”在作怪,他們應該更多地深入實際。一調査,就會茅塞頓開,大徹大悟。

吳協恩上任也有兩年多了,在他任上,華西的銷售額從六十億上升到二〇〇三年的一百億,二〇〇四年實現二百億,二〇〇五年又一舉達到三百億。吳仁寶有句話:“華西人不講模式,隻講效益。”逐年遞增的效益,已證明了吳協恩的領導水平和能力。如今,華西黨委正副書記三十多名,有十九個姓,吳姓也隻占幾名。因此,從領導班子成員的構成來看,並不是什麼家族製。

那麼,退下來之後,他在幹什麼呢?

三句話:方針政策,黨紀國法,管好一家。吳仁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圍繞著這三句話。

這似乎有點空泛。別急,吳仁寶有闡述。

他說要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和黨紀國法,教華西的領導班子掌握住,並使老百姓也都學法,能夠掌握法,這有百利而無一弊,加上搞好生產經營,我看,華西就能‘健康長壽’。”他又說我還要管好我自己的一家,管好了小家,那就影響我們華西這個大家,這是關鍵的關鍵。”他一直堅守:家庭成員不能當總賬會計。要求別人做什麼,一家人首先要做到。沒人願做的事,一家人要帶頭去做。

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吳仁寶關注的始終是領導班子,即接班人問題。而“小家”與“領導班子”事實上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小家”中有幾名是華西黨委成員,他們做什麼,怎麼做,華西村民看在眼裏,影響不可低估。吳仁寶對他們嚴格要求,也就不難理解了。

吳仁寶在許多不同場合告訴人們,接班人,他不培養個人,而是培養群體。他沒有指定哪一個是他的接班人。在他看來,指定接班人,一般來講不成功的多,如果指定誰接班,弄不好就要片麵,倘若此人有哪個地方不足,但因為他是接班人,得給他護短。最後,這個接班人就要不成功。

這就是他不培養個人而培養群體的“思維”。

當然,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從這層意義上講,誰又都可以當接班人,但又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當。吳仁寶立了個標準,叫“三個力”。

一要有組織能力,二要有發展能力,三要有控製能力。是這樣的幹部就可以培養當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