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一新的包頭忘不了牛玉儒同誌,是他的聰明才智和心血換來了包頭今天如詩畫般美麗的春天。現在,可親可敬的牛玉儒同誌已經悄然遠去了,然而他帶給包頭這座城市的美麗小區還在,寬敞的馬路還在。牛玉儒這個名字,就像一麵迎風招展的旗幟,引領著包頭繼續前進。
企業的貼心人
麵對市場,牛玉儒積極地利用種種市場手段,引進外來資產改造老企業,並組合了新的企業集團,成功運作上市,使包頭、呼和浩特的經濟狀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觀。
挺立潮頭,判明航向,把握關鍵,是一個優秀領導者應當具備的素質。在洶湧的經濟大潮麵前,牛玉儒同誌是個掌控經濟大盤的高手。
包頭是重工業基地,國企眾多,如同老者負重前行,活力欠缺。
牛玉儒恰好正在包頭國企改革攻堅的關鍵時刻來到了這裏。他心裏清楚,國企改革是抓好包頭工業的“牛鼻子”,成敗與否,在此一役。
經過反複調研,牛玉儒同誌有了底:“第一斧”就是“扶優扶強”。
“捏起拳頭才有力”,在市委支持下,牛玉儒帶領政府各路人馬確立了“抓大放小”戰略,推動組建鋼鐵、稀土、鋁業等10大企業集團,把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同時,他親自掛帥,督導改革,將“明天科技”、“稀土高科”、“華資實業”等一批國企成功運作上市,募集資金近50億元。包頭的雪鹿啤酒、包頭精膠廠、包頭稀土高科等一批企業都成為牛玉儒經濟改製的受益者。
雪鹿啤酒廠改製模式的成功,證明了牛玉儒的超前思維和融資的高超技巧。
當時,市屬企業大多癱瘓,但雪鹿啤酒廠卻一枝獨秀,每年上繳幾萬元稅金。可牛玉儒仍提出:雪鹿要與區外大企業聯合。
消息傳出,不僅企業反對,市領導班子內部也多有分歧。
老職工們至今還記得牛玉儒同誌進廠視察時那番語重心長的講話:“廠子雖然現在還能生存,但設備老化,產量停滯,市場範圍很窄。就像大風大浪中的小舢板,再不盡快掛靠大船,遲早要被大浪吞沒。”“要想生存發展,必須借大船出海!”
牛玉儒同誌親自出馬,數次率企業負責人赴京為雪鹿找“婆家”,與當時已上市、正欲進軍世界啤酒十強的燕京啤酒集團主動接洽,終於促成聯合。燕京控股後,立即斥資7000萬元對雪鹿啤酒廠的老化設備進行更新改造。結果,“燕京雪鹿”的銷量直線飆升,迅速成為內蒙古啤酒行業的“老大”。
“如果不是牛市長力主‘借船’,‘雪鹿’早就破產了!”雪鹿人如今對牛玉儒同誌心存感激。
包頭精膠廠是1960年建成的老國有企業,由於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缺乏競爭力,瀕臨破產,上千名職工麵臨下崗困境。為此,牛玉儒落淚了。“讓能夠救活企業的人去收購精膠廠。”牛玉儒同誌說。
“當時,領導班子內部也出現了不同意見,阻力很大,為了使企業職工能夠得到妥善安置,牛市長硬是頂著壓力、冒著風險,果斷拍板讓東寶集團收購了企業。”包頭市副市長程剛現在回憶往事仍清楚記得當年那感人的一幕。如今,重組後的東寶明膠公司已成為包頭市的一個利稅大戶,是中國明膠行業的骨幹企業。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0年。成立近十年中,由於體製不合理、政策難以落實等原因,該開發區不能夠很好地推動產業升級和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牛玉儒同誌上任以後,曾多次到開發區進行調研,對當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非常清楚,並表示一定要解決好這些問題。
2000年,牛玉儒同誌與市委主要領導一同率包頭黨政代表團赴遼寧學習考察大連等高新區的發展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稀土高新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模式的意見。
2001年,出台了對稀土高新區發展曆程具有重要意義的實行封閉式管理的文件。該文件凝聚了牛玉儒同誌的心血,體現了他作為一位現代領導者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文件的主要內容有:一、由稀土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對封閉區內的黨務、行政、經濟、社會事務等各項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二、堅持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建立一套精簡高效的工作機構,營造寬鬆良好的投資環境。三、除高新區管委會外,任何單位不得在稀土高新區對區內企業進行任何形式的收費、罰款、攤派。
從那之後三年,稀土高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三年邁出三大步”,分別達到30%、40%、50%,實現工業總產值160.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1億元。其固定資產投資也達67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近1/3。
1999年底,內蒙古駱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誌著包頭市屬大中型國有企業基本建立公司製——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牛玉儒同誌的直接指揮下,包頭市23家大中型國企中15家完成股份製改造,8家或剝離、或破產。隨後,牛玉儒同誌又親自督導,對83家困難企業實施兼並、破產、減員增效、增資減債。很快,包頭市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驟降20%。一時間,包頭的優化資本結構方案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引得外地官員紛紛前來“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