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在牛玉儒同誌的從政經曆中,他有過從盟委辦公室幹事一下子被委任公社黨委書記的幸運;有過連年提升、成為自治區最年輕的廳局級幹部的躊躇滿誌;也有過一個職位上一千七八年不動的沉寂。但這些不同的際遇對牛玉儒似乎沒多大影響,從他的第一個職位起,不管什麼時候,他都在兢兢業業地幹工作,勤勤懇懇地搞事業,認認真真地履行職責,保持十足的“老黃牛”風範。

在當包頭市長的4年時間裏,牛玉儒同誌在市委的領導下,“心係群眾,勤政為民,在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城市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麵,提出並實踐了一係列具有創新性的思路和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包頭市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這個評價,準確地概括了他在包頭市的政績。

但若要走到包頭市的幹部、群眾中,可以看到更多直觀、真實的場景:

包鋼、包鋁、鹿王、稀土高科、華資實業等名牌企業走向集團化、提升競爭力的場景,北京錫華等諸多中外大企業落戶包頭的場麵。

30年來一直想解決卻始終未能解決、最後終於在牛玉儒手上圓滿完成的“城中村”拆遷並4年蓋了超過前47年總和的居民住宅的驚人數字。

寬闊暢通的城市道路、免費開放的公園、遍布全市的綠地廣場、甚至廣場上與人和諧相處悠然自得的梅花鹿。

這些都可以告訴人們這位包頭前市長的故事。

當然,還有令包頭人極為自豪的聯合國人居中心“2000年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良好範例”的稱號。

時至今日,包頭的普通百姓大都還記得離開包頭已經4年的牛玉儒,都齊聲誇讚他“是個好市長”。

牛玉儒同誌在危難之際擔當重任,出色地完成了包頭的震後重建。無獨有偶的是,2003年4月“非典”期間牛玉儒調任呼和浩特,又一次“臨危受命”,又一次麵臨“輕與重”、“難與易”的選擇。當他在遙遠的雲南邊陲接到“立即返回”的電話時,還正興致勃勃地帶著一行人考察當地的邊貿情況。作為主管外經貿的自治區副主席,他心裏盤算的是取人之長,大力促進內蒙古的邊貿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說:“呼市原來的市委書記到自治區當主席後,我們就開始考慮這個職位的人選。呼市是首府城市,地位很重要,所以想從現有的副省級幹部中平調一位。呼市市委書記與副省長不同,不是管一條線,而是管各個塊兒,事多、麻煩多、矛盾多,既要決策又要執行,工作擔子重,責任重大。特別是首府的‘官’不好當,關心的人多,過問的人也多,比其他地區更難幹。”

所以,儲波先“吹了吹風”,讓牛玉儒有一定的考慮時間。

牛玉儒同誌的秘書李理說,很多人覺得牛玉儒“留在區裏好”,因為他幹副主席兩年,分管的外經貿工作大有起色,他提出要在2002年實現“三個2”目標,即引進國內資金200億元,進出口總額20億美元,直接利用外資2億美元。

當時不僅外經貿係統,連自治區領導也認為有點“懸”。

儲波書記也問:“能行嗎?”

沒想到他們提前完成了目標,自治區又是獎勵又是表揚,整個係統人心振奮,準備來年繼續大幹一場。

李理說,各方麵工作都特別順了,在自治區繼續幹,肯定出成績。可去呼市工作,萬一出點什麼事,“這不把以前的成績都毀了嗎?”

“關鍵時刻、關鍵問題考驗一個幹部”。儲波找牛玉儒同誌談話時,“他二話沒說,愉快地接受了。”儲波說,“如果不是完全出以公心,不會這樣。”

麵對大家都知道“不好幹”的調任,牛玉儒同誌不計個人利弊得失,第二次選擇了“服從組織安排”。他對關心此事的劉珍說,複雜局麵靠“公心”,工作困難靠實幹。呼市工作雖說難度大,但現在有西部大開發的好時機,有前任領導打下的好基礎,“我還能好好再幹一番事情,讓呼市發展得更快些。”抱著這樣的宏願,牛玉儒同誌走馬上任。

上有自治區黨委的重托,下有對200萬呼市人民的承諾,牛玉儒同誌為了加快這座首府城市的發展,改善城市的麵貌,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上任伊始就帶領全市人民抗擊“非典”,緊接著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和城市藍圖,帶領一班人和廣大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以實幹求實績。

牛玉儒在呼市的493天,幾乎天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而呼和浩特的麵貌,也在日新月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城鄉居民收入增加,財政收入節節攀高,城市建設的變化之大更是讓人驚喜。

儲波說:“牛玉儒這個人,從不想著給自己留餘地,他總是自加壓力,負重前行,無私所以無畏。”

正是這樣實幹的工作作風,讓牛玉儒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輝煌,讓人們永遠懷念著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