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包頭市的市長,在市委等部門的配合下,包頭迅速崛起,從一個震後“廢墟”發展成花園般美麗又有活力的城市;GDP每年以11.1%的速度增長。他任呼和浩特市委書記493天,呼和浩特市經濟發展迅速,城市麵貌“從嘎查(蒙語,農村)到深圳”。2004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GDP與2003年同時期相比增速達到29%,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居首位。
1996年5月3日包頭發生的那場6.4級破壞性地震,使近百萬人口住在臨時防震棚內,居民住宅損毀527萬平方米。包頭市直接經濟損失達40.65億元人民幣,間接損失數十億元,史稱“5·3地震”。受命於危難,1996年11月,牛玉儒同誌調任包頭市代市長(1997年4月起任包頭市市長)。
那時最重要的是重建家園。而實際上當時包頭市財政艱難,搞城市建設麵臨資金窘境。牛玉儒帶領政府班子,以“經營城市”的觀點,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建設。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00年,包頭市新建住宅樓麵積1100多萬平方米。而從建國到1996年地震,包頭居民住宅樓建築麵積不到1000萬平方米。
4年多時間,包頭建了比建國後46年內更多的樓房。而且不斷地修路、建廣場,種草種樹。雖然包頭人當時不理解他們的市長為什麼那麼愛種草種樹,但市長留下的一切讓他們引以為豪。
牛玉儒同誌到包頭時,剛經曆了大地震的城市如同廢墟。而在他調離包頭時,這個城市的建設和經濟發展,已經能夠傲視群雄。43歲的田女士1995年底定居包頭。在她的記憶裏,那時的包頭“破破爛爛”。田女士那時覺得,包頭“還不如我們家鄉土右旗”。而現在說起包頭,田女士一臉的自豪,“包頭像個大城市了”
現在的包頭,樹木成蔭,綠地廣場隨處可見。高樓大廈,寬街淨道。
悄悄的,牛玉儒來了,帶來了包頭的高樓林立、風景如畫;
悄悄的,牛玉儒走了,帶走了包頭人的無盡思念、無限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