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童年

1959年,穿過漫天飛雪,牛玉儒的父親抱著他和他的四妹繼紅、二哥玉實,到了通遼農村他二叔家。母親病逝,扔下6個孩子,最小的才6個月大。工作繁忙的父親實在無法照顧,隻得把三個孩子寄養在二弟家。但是二叔也有7個孩子,這樣10個孩子加二叔兩口子卻隻能靠著二叔的工分過日子。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天災人禍,是何等的艱難!白天屋裏屋外的人都餓得哇哇亂叫。入夜,炕上睡著一大群瘦骨伶仃的娃娃。一大盆連糠帶菜的高粱米稀飯端上來,孩子們一窩蜂搶上來吃,也不知道哪個吃了,哪個沒吃。牛玉儒後來對妻子說,當時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吃飽過飯,什麼時候穿過棉衣和棉鞋。冬天來了,腳上滿是凍瘡。和哥哥到雪地裏拾糞撿柴,都會凍得哇哇大哭,哥哥就把他拉到背風處的路溝裏,哥倆相互抱著取暖。甚至有兩次牛玉儒連續幾天發高燒,燒得口吐白沫人事不省,連家人都以為不行了,但最後還是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這一段苦難歲月實際上給了牛玉儒同誌許許多多的東西,不但磨礪了他的意誌,而且使他從小就與人民建立了一種血肉的情感關係。他理解人民的苦難,同情人民的不幸,能夠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實實在在地執政為民,把“三個代表”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去。

在通遼農村插隊

據牛玉儒17歲時一起在通遼農村插隊的幾位同學講,牛玉儒在插隊時幹活特別努力,也經常幫助同學。當時和牛玉儒一個集體戶的一共9個人,6女3男。別人沒幹過農活,但是十幾歲的牛玉儒幹活很快,速度和當地農民一樣,幹完自己的活還幫助同學一起幹。他的手經常磨出血泡,二哥心疼地勸玉儒少幹點,牛玉儒卻說:“二哥你別擔心,我沒事。”

那時,生產隊的糧食經常被偷,隊裏讓劉景利和牛玉儒一起在地裏看守。秋天經常下雨,但牛玉儒從不回屋避雨,總是拉著劉景利在外麵一直堅持著,看著糧食。後來牛玉儒當上了米糧加工廠的廠長,有老弱病殘來加工糧食的,牛玉儒就幫助把糧食背到家裏;有婚喪,急需糧食的,牛玉儒就加班加點幫助把糧食加工出來。當時糧食是供給製,每個人每個月隻有28斤糧食,經常到了月底就不夠吃。有人就讓身為廠長的牛玉儒多帶點回去,但他從來不這樣做。糧食確實不夠了,同學們就去找生產隊長,隊長說:“我讓玉儒多背點回去,他沒背嗎?”後來還是生產隊長親自給了他們一些糧食。還有一次,現糧沒有了,需要加工新糧,正趕上停電,牛玉儒就一直等到晚上九點鍾來電後,把糧食加工出來,親自給同學們送去,自己卻直到晚上11點才吃上飯,大家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下鄉幾年的經曆,使牛玉儒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他能更深地理解百姓的疾苦,這為他以後做官仍然親民愛民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