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19日淩晨4點鍾,呼市回民區環衛局的高銀春早早來到了中山路,認真地清掃著路麵。工作完畢,她放下掃帚,靜靜地站在路邊,她在等一個人。今天是牛玉儒書記的骨灰送抵呼和浩特市的日子,她要把街道打掃得幹幹淨淨,讓牛書記最後看看整潔漂亮的中山路。
她是牛玉儒書記重點解決的下崗再就業人員之一。她知道,為了解決員工的下崗再就業問題,牛玉儒同誌無數次進社區、進企業為她們尋找出路,並要求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務部門盡最大努力優先安排下崗人員。
在他的重視下,呼和浩特的下崗再就業工程紮實推進,僅去年就安排下崗再就業人員2.76萬人。在牛玉儒同誌的主持下,2003年全市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提高全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從170元提高到190元。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城市低保對象全部納入了保障範圍。
“下崗職工,弱勢群眾的社會保障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是天大的事,也是我最擔心的事。你這個市長助理就把這天大的事管好。”曾在包頭擔任牛玉儒市長助理的道爾吉回憶著牛玉儒同誌對他的交代。
當時國企改革和社保事業發展進入關鍵攻堅時期,包頭有很多的企業不願意交社保金、養老金。牛玉儒就說:“怎麼就擠不出錢交養老金?我看不是客觀問題,而是主觀問題。征繳工作要迎難而上,在保障民生問題上不要患得患失。”
於是包頭社保部門臨時成立了“討債大軍”,他們不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連續4個月宣講教育,使企業的社保養老金收繳率從過去的不到50%提高到93%。
“這個人正直啊,他在錯綜複雜的經濟社會中從來不回避矛盾,而是敢於迎難而上化解矛盾。敢負責,敢拍板,雷厲風行,有這樣的領導,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道爾吉說。
2004年8月19日早晨6點30分,牛玉儒的骨灰在親人們的護送下,乘車靜靜地行駛在呼市的主要街道。
在廣場、公園晨練的人們紛紛跑向路邊,他們拿起早已準備好的“牛書記,您走好”的橫幅,在晨風中高高舉起……
2004年8月20日,牛玉儒同誌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呼和浩特殯儀館舉行。早晨8點,從市區通往大青山腳下的路上已白花點點,淅淅的秋雨一直下了一個上午,密集的人群使雨傘都無法全部打開。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一位老幹部佇立雨中,仰天感慨:金碑,銀碑,不如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的誇獎。
牛玉儒做到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師”回來了。讓人民群眾最大限度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成為他建設和管理城市的根本指針。
人民紀念他們的好書記,因為他們的書記心裏總是記掛著人民。牛玉儒關心百姓生活的故事比比皆是。
有一次,呼市發生了一次小小的地震,牛書記讓呼市原秘書長林旭果馬上統計出群眾的傷亡情況。由於震級很小,震源也很遠,林旭果就沒有重視,覺得明天統計也不遲。深夜,牛書記打來電話問情況怎麼樣了,林旭果無言應對。牛玉儒說:“小林啊,你知不知道我這一個晚上都在等你的消息,百姓到底怎麼樣了?有沒有傷亡?我很想知道地震的各種情況啊!”那天,在電話裏牛玉儒一直批評了林旭果半個多小時,而牛書記那種時刻把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也深深地烙在了林旭果的心裏,隻有真正把百姓的事裝在心裏的幹部,才是真正的好幹部。
2003年12月,牛玉儒看到一篇關於貧困家庭的報道:家裏大人治病急需錢,小孩麵臨輟學。牛玉儒就從工資裏拿出1000塊錢,讓秘書去調查一下情況是否屬實,如果是真的,就把這1000塊錢給他們,並叮囑一定不要透露姓名。秘書很快聯係到這篇報道的記者,一起找到了這家人。在了解了情況之後,秘書把錢給了他們,一家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定要知道送錢人的姓名,但秘書隻說是自己的一位朋友。記者也被感動了,第二天就寫了一篇《一位好心人送了1000塊錢》的報道,直到現在,他們也不知道這位好心人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