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心中裝著老百姓,老百姓的心中自然擁有他的位置!
2004年8月17日。呼和浩特市黨政機關大樓吊唁廳。
淚光中,細雨裏,悲情拍打著吊唁者的心扉。前來吊唁的人們排起了長龍般的隊伍……認識的、素不相識的,此時此刻大家都有共鳴:“唉,難得的好領導呀,怎麼早早就離去了……”
聚集在一起的人們,隻為緬懷這位“奉獻改革建設殫精竭慮、心係各族群眾公正清廉”的黨員領導幹部的楷模——牛玉儒。人們無法相信,精力充沛,一向以雷厲風行而著稱的牛書記怎麼會這麼快就悄然離去……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平民的弟兄、人民的公仆。我的權力是人民給我的,不屬於我自己,我不能隨便支配”。他理性、質樸的話語中卻顯得如此的舉重若輕而彌足珍貴……牛玉儒是這麼說的,也是在用自己一生的實踐,實現著他的理想和信念,直到生命的終點……
他是一個堪當重任的人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對於一個堅強的人,痛苦和不幸像鐵犁一樣開墾著他內心的大地,雖然痛,卻可以播種。”
經曆了苦難與不幸的牛玉儒播種了他的質樸、真誠與執著……
沒有曲折,就無法品味人生的樂趣。
牛玉儒三次受命於危難之間,不管是公社黨委書記、一市之長,還是自治區首府的一把手,他都體現出超前的理念、大膽的決策與創新的思路。
1977年,牛玉儒以25歲的年齡,奉上級黨委指派到莫力廟公社任黨委書記。
據時任公社管委會主任、年長牛玉儒19歲的康舍義老先生的回憶,當時的莫力廟公社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涉及全社90%的人口,許多矛盾交織在一起,思想渙散,短短時間換了幾任書記,百廢待興。
年輕的牛玉儒迎難而上了!
他首先從抓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人手,團結班子的力量,充分發揚民主,發動群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積極參加生產勞動。他以身作則,率先示範,吃苦耐勞,把黨政班子建設、落實政策工作、農田草牧場建設搞得井井有條。為了抓好全社農田基本建設,他在甸子地多的三個大隊蹲點指導工作,和群眾同住同吃同勞動。
“牛玉儒當時的工資是36元,在全社幹部中最低。”
“他跑遍全公社的各個村各個戶,二十幾天就磨壞一雙解放鞋。白天,他跟社員一起下地幹活,了解民情,身上帶個小本子,記滿了老百姓的事和各種數字。晚上就分析、研究解決處理各種問題的辦法。”康舍義舉了個例子:“金家窯大隊是全公社最落後的大隊,但牛玉儒來的當年就實現了每人二畝畦田水澆地,全大隊共建800多畝標準化畦田,農業獲得大豐收,勞動日分值提高一元二角多,大大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
莫力廟公社老百姓得的實惠是實實在在的!
1996年5月3日,包頭發生的6.4級地震中死亡26人,受傷364人。房屋破壞麵積近2000萬平方米,其中毀壞近43萬平方米,災區人口210萬人,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5億元1996年11月,牛玉儒出任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而此時的包頭也開始出現像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的問題:大量的國企機製滯後,發展緩慢而缺乏活力,產品結構不合理,市場競爭力不強,以及因人口眾多而造成的就業壓力等問題。
他深知,災民需要安全溫暖的住房;
他深知,災後重建的重要和艱巨;
他深知,國企需要樹立強烈的危機感,加大改革力度;
他深知,百廢待興!重擔在肩!……
牛玉儒緊緊抓住震後重建的機遇,用經營城市的理念進行城市改造和建設,實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使包頭城市麵貌和人居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聯合國人居中心“2000年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的“良好範例”就是成績的最好佐證。
同時,在包頭市委領導下,牛市長帶領班子成員,針對包頭國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始了解決問題的探索:國企一定要樹立強烈的危機感,緊緊抓住政策提供的有利時機,加大改革力度……牛玉儒在改革中為包頭找到了機遇,找到了發展的路子。在任市長的四年多時間裏,牛玉儒帶領班子成員銳意進取,組建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成功地推動了稀土高科、明天科技、華資實業、鋼聯股份、北方重汽等企業實現股票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