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他是怎樣的一個人(1)(2 / 2)

由此,包頭揭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序幕,包頭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2003年4月10日,牛玉儒赴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2003年4月13日,呼和浩特市衛生局通報,非典疫情開始在呼和浩特地區蔓延!呼和浩特地區一場無聲的戰役打響,牛玉儒再次臨危受命。來勢凶猛的SARS疫情考驗著全呼和浩特市人民,也在煎熬著這位新上任的市委書記!

牛玉儒的第一道指示:呼和浩特地區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形勢嚴峻,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防治非典型肺炎當作當前頭等大事來抓,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牛玉儒親任“抗非”領導小組組長。2003年4月25日,領導小組調整為預防控製指揮部,牛玉儒又親任總指揮。4月16日,牛玉儒住到辦公室工作,以後的日子裏,他像上了發條的鍾擺,天天呆在6樓常委會議室的防控指揮部,夜夜燈火通明地工作。

牛玉儒幾乎每天早上八點,便帶著司機和秘書到社區、農村、學校、出城口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了解第一手資料,向居民、群眾詢問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期間,他的足跡走遍呼和浩特市所轄四區的大部分社區街巷。

搞調研,查疫情,聽彙報,做決斷,視察醫院,慰問醫護人員,牛玉儒全身心投入“抗非”。就這樣,sARS被擊退了。全市“抗非”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牛玉儒與呼和浩特市老百姓手挽手走出了一個難忘的春天!可連續40多天沒有回過家的他,卻整整瘦了6斤。

他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

牛玉儒同誌尊才愛才、知人善任。他主動招賢、敬賢,為各類人才充分自由地發揮其專長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使人才在其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吸引資金、發展經濟方麵,沿海開放地區已搶了先手。如今吸引人才,沿海地區也搶先一步,而且又有著顯著的經濟、文化、環境優勢。內陸地區如果沒有更大的氣魄並製訂切實可行的措施,設法發現、挖掘、培養、挽留住當地現有的人才,並設法把流失出去的人才再吸引回來,那麼內地與沿海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牛玉儒明白這個理,他深知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性!

在2004年7月16日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大會發言中,牛玉儒再次闡述了他的人才觀。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綱要》,進一步推進幹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製度化,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製。”

牛書記是這麼想的,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出任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後,牛玉儒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並緊密結合呼和浩特市的發展實際,提出呼和浩特市這樣一個西部城市也可以把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

電子信息產業被列為了呼和浩特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門外漢,牛玉儒知道,尋找並留住具有行業專長的經營管理人才對於整個決策執行的重要性。這個時候,牛玉儒這個伯樂遇見了他的“千裏馬”——張伯旭,物理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市科委信息處處長,北京電子控股公司的副總裁。

2003年10月14日,作為中組部博士服務團成員,張伯旭來到了內蒙古自治區。了解到張伯旭的背景和學識水平之後,牛玉儒把他要到了呼和浩特市。張伯旭被委以重任,出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長,主抓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工作、招商引資工作和信息產業化工作。

千裏馬一旦得到馳騁的空間,他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牛玉儒坐鎮指揮,張伯旭在前方衝鋒陷陣。2004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共引進內外資金63.7億元,同比增長58.4%,國內外_大批企業落戶青城。

台灣漢鼎集團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讓。在二人的密切合作下,在張伯旭內行、執著和牛玉儒坦誠、熱情的打動下,主要生產光盤驅動器及其部件和高端電子產品的漢鼎光電(內蒙古)有限公司落地青城,初期投資規模2億美元。預計2005年2月該項目投產,將極大地拉動呼和浩特市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而這也是到目前為止呼和浩特市引進外資的最大項目,建成後將吸納至少20000人就業。

呼和浩特市建委主任孫建華的到任,是牛玉儒用好、用活人才的又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