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這是他這個市長的工作沒有做好。他說:“想想,當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戶都在看春節聯歡晚會時,她母女倆在那破冷的屋裏怎麼過呢?一定要讓她們看上今年春節的聯歡晚會。”他率先捐款,一行人湊錢為這家人買了台彩電。
呼和浩特市委秘書長蘭恩華更說起牛玉儒的乞丐情結。
牛玉儒、李理和蘭恩華三人到南方某地出差考察該市的城市建設時,看到一行乞者,蘭恩華與李理見狀,拉著牛玉儒匆匆走過。因為他倆知道,牛玉儒肯定又要動惻隱之心。在一起的時間長了,他們已經知道,隻要牛玉儒看到行乞者,總會偷偷地給點錢。他倆也告訴過牛玉儒,大街上的行乞者大多是騙人的。可這也改不了牛玉儒的這個習慣。或許,孩提的苦難經曆給了他更多的對窮人的理解與同情!
蘭恩華說,他們走了一段路後,牛玉儒找個借口,讓他倆在原地等他,自己卻匆匆往回走。他倆猜測牛玉儒肯定是返回去給乞丐錢了。他們偷偷跟上,看到牛玉儒在行乞者身邊停下,手往口袋裏掏錢。
牛玉儒走了!他的一生實踐著對振興草原的信念和為人民服務的天職!回看牛玉儒半個世紀不悔的人生,他那奮發有為、大展宏圖、公正清廉、鞠躬盡瘁的風采,是對黨的執政能力最好的驗證和詮釋!
他是一個很“小”的人
說起來他算得上是來頭不小了!生前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屬省級幹部。
但是他又是一個很“小”的人,因為他的言行確實都很“小”、很“細”。像他這樣的省級幹部,完全可以滿口大道理、出門前呼後擁,但他說了可能有的基層幹部都不願說的話,他做了很多基層幹部都不屑於做的事。
不久前,有個地方縣長帶隊出去考察,用警車開道還耍威風衝卡,這是何等威風!這些幹部要的就是威風,要的就是高人一等。牛玉儒作為呼和浩特的市委書記親自到菜市場去考察,孤身一人,還要求認出他的群眾不要聲張。這時的牛玉儒很“小”,淹沒在賣菜、買菜的人群中,沒有領導的感覺,沒有高人一等的權威,也沒有隨從和記者的前呼後應。他失去了領導的感覺,換來了和老百姓自自然然的相處,由此真切地體察民情,才能知道老百姓的冷暖。
“雙休日本應該合家歡樂,休閑度假,可牛書記經常自己‘打的’明察暗訪”,這在有些幹部眼裏簡直是吃飽了撐的。不是去剪彩,不是去開會講話,視察也不帶上一群記者和有關單位負責人,自己掏腰包打的去考察,市委書記還像市委書記麼?牛玉儒做了,隻是源於他“小”,他是忙於為百姓服務的“小”民。正是由於他的“小”,他才真正知道了基層的實際情況,他的決策才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12345,有事找政府”,如果隻是標語,那也就算了,但要真的落實,可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接待一兩次上訪的人做個“秀”很簡單,但長期、一貫地接待上訪人員,難!接待上訪人員,解決他們的問題,勢必得罪有關人員甚至是有關領導同誌。牛玉儒做了,他“傻傻”地做下來了。而且對上訪人員來說,他總是那麼容易接近,他的家總是那麼容易進,隻有他視自己“小”,才能如此。
“為何不去找牛玉儒幫忙?”這是百姓對牛玉儒的期待;“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是牛玉儒的答複。牛玉儒說的“小”話太多,無法一一列舉;他做的“小”事太多,也沒辦法全部抄錄。正因為自己把自己放在“小”的位置上,把百姓看做“衣食父母”,他尊重百姓,百姓才相信他,信任他,熱愛他,尊敬他。他不是大權在握的高官,他是生活、工作在百姓之間的為人民服務的“仆人”。
2004年春節,牛玉儒接受呼市電視台的專訪。記者問他,作為呼市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新的一年有什麼新的打算?誰也沒覺得這句挺有親和力的話裏有什麼不妥。但牛玉儒卻溫和而堅決地糾正她:“我不是‘大家’的家長,我是為‘大家’服務的,這個位置一定要擺正。”始終將自己定位於“公仆”的牛玉儒,嘴邊常掛著的一句話就是“有困難找我”。他的手機號走哪給哪——企業、基層單位,甚至孤殘老人。他說,事關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學習牛玉儒,自然也要學習他的“小”,學習他的“仆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