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八年,宋仁宗下了一道荒唐的聖旨,禁止川峽路(今鄂西、重慶東西一帶)造“著袴刀”。利州(今川北一帶)轉運使陳貫上奏言,這個詔書很難執行,“著袴刀”,不長,可以掛在褲腰上。它極簡陋,安上短把就是用於“刀耕火種”的“佘刀”,是為農具;安上長把(也就是“短槍杆”)才是“樸刀”(“撥刀”)。川峽一帶,山高路險,少有開闊的農田,老百姓全憑此器以開山種田。完全禁掉,根本不可能。於是,他建議不要禁著袴刀,不要禁安短把的佘刀,隻禁“撥刀”就可以了。實際上,兩種刀怎麼能分開呢?刀頭是活的,能裝能卸。平常裝短把兒種地,有需要了就換成長把兒的兵器。刀頭能裝能卸,在《水滸傳》中也有細致的描寫,第六十一回寫盧俊義到山東與梁山好漢交戰前做準備工作時:
盧俊義取出樸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這裏的“樸刀”隻是個刀頭,安把之處有螺口,杆棒的一端有螺絲,而且是“三個丫兒”,安裝好了,十分結實。
4.宋元通俗文學中,樸刀是盜匪的意象
樸刀雖然粗陋,但易得而便宜,並且不違法,所以常常為民眾所用。這有些像現代北方農村常用的長把兒鐮刀。山區農民外出,背個背簍,拿個長把兒鐮刀,在山間行走時,清除荊棘,驅趕蟲蛇,便利好用。
古代浪跡江湖的遊民腰間挎上一把著袴刀,手執一條杆棒,就增加了安全感。《水滸傳》中寫到長途的旅行者幾乎都帶著樸刀(隻要把著袴刀裝在杆棒上就是)。第二十二回,寫宋江和弟弟宋清出行:
宋江、宋清卻分付大小莊客:“小心看家,早晚殷勤伏侍太公,休教飲食有缺。”弟兄兩個各跨了一口腰刀,都拿了一條樸刀,徑出離了宋家村。兩個取路登程,五裏單牌,十裏雙牌,都不在話下。
不僅逃罪亡命的宋氏兄弟,做販運生意的客商也要拿把樸刀的。
熟悉江湖生活的“說話”人便把它編人話本之中,成為“說話”中的一類。並把與“江湖亡命”和綠林生活有關的作品皆歸人此類。我們從宋元話本和宋金南戲、元雜劇中也可以看出使用樸刀杆棒者多是盜匪遊民,如宋人話本!錯斬崔寧中描寫攔路搶劫的“靜山大王”
頭帶幹紅凹麵巾,身穿一領舊戰袍。腰間紅絹搭膊裹肚,腳下登一雙烏皮皂靴。手執一把樸刀。
《大宋宣和遺事》寫到晁蓋智取了梁師寶的十萬貫金珠後逃走,晁父為官府所拿,管押解官行至中途,遇著一個大漢,身材迭料,遍體雕青,手內使柄潑镔鐵大刀,自稱鐵天王,把晁太公搶去。
“潑镔鐵大刀”就是“镔鐵大潑刀”,“潑”同“樸”。鐵天王就是晁蓋,其身份是江湖俠盜。警世通言》中的!萬秀娘報仇山亭兒》
就是南宋羅燁!醉翁談錄》所記屬於“樸刀”類的!十條龍》,當然,它經過了明人的加工。其中多處寫到強盜與俠盜皆使用樸刀。萬秀娘被苗忠等三個強盜搶劫前,作品這樣寫道:
《寶文堂書目》著錄名為《山亭兒》。
大官人(指苗忠)聽得說,三人把三條樸刀,叫鐵僧隨我來。”去五裏頭林子前等候'寫到具有俠義心腸的窮人尹宗,為了奉養老母到一個莊上去竊取財物,不料遇到萬秀娘自殺,便仗義救了她。尹宗使的也是樸刀。
忽然黑地裏隱隱見假山子背後一個大漢,手裏把著一條樸刀,走出來指著萬秀娘道……《南宋溫州南戲!張協狀元》中五雞山強盜上場時有段自白:
自家不務農桑,不忻砍伐,嫌殺拽犁使耙。懶能負重擔輕,又要賭錢,專欣吃酒。別無運智,風高時放火燒山;欲逞難容,月黑夜偷牛過水。販私鹽,賣私茶,是我時常道業;剝人牛,殺人犬,是我日逐營生。一條扁擔,敵得塞幕裏官兵;一柄樸刀,敢殺當巡底弓手。假使官程擔仗,結隊火劫了均分;縱饒挑販客家,獨自個擔來做已有。
這是剛剛從小農分化出的江湖人,為了謀財,什麼犯法的勾當都敢幹。正像他的身份一樣,其所使用的武器還是從農具中分化出來的,“扁擔”、“樸刀”都是官府不能禁的,但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也一樣是很厲害的武器。
《現在很難斷定《水滸傳》中哪些情節和文字是宋代遺下的、哪些是明代的最後寫定者的手筆,但從書的行文中可發現許多矛盾'書中許多人物不論階層、身份都使一把樸刀,如盧俊義還是大財主時,就使一把樸刀,做了山大王乃至成為朝廷的命官,仍然使樸刀,這與他身份不合。雷橫、朱仝、武鬆等具有縣衙門公人身份(吏胥)也使樸刀,他們帶領的士兵、差役也用樸刀,仿佛對於他們也禁用兵器似的。《水滸傳》中的“樸刀”使用泛濫,可能是最後寫定此書的施耐庵巳經是明代人,他對於樸刀使用範圍巳經不像宋人、元人那樣清晰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