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古代的棒到宋代杆棒
說起杆棒’人們容易聯想到山城重慶賣苦力的“棒棒”他們靠著一根棒棒(扁擔)、兩根繩子用肩挑背扛,包攬了山城大部分重物的搬運,在崎嶇的山道小路上,多麼先進的運輸工具反而不如這最原始的棒棒’棒棒不僅是人類使用的第一批工具,也是第一批武器。冷兵器時代當老百姓手無寸鐵,被壓迫到極限,就會像賈誼!過秦論所說的陳涉那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起來造反,他們的“斬木為兵”就是把木頭削製為杆棒,作為兵器,雖然原始,但也管用。
“棒”這個字,到漢末才出現,它是“桔”的俗字。最著名的有關“棒”的故事是!三國誌注釋中引!曹瞞傳關於曹操的。說他年輕時曾為洛陽北部尉(相當於現在公安分局局長),這裏治安不好,有權有勢的人違法亂紀,小民受害。曹操履任之後,“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這是把棒子當作刑具了,連皇帝寵愛的小太監叔父都敢懲辦,於是違法亂紀者收斂起來。南北朝期間,棒子在維持治安方麵起到很大作用,“棒殺”一度成為流行詞彙。
棒子不僅是打鬥情急時,隨便抓來用的武器,在正規戰爭中也有使用。南北朝時,北魏強人爾朱榮與當時武裝造反的領袖葛榮交戰時,爾朱榮告誡他的騎兵部隊說:“步兵與騎兵交戰,待兩軍逼近,刀就不如棒子好用。”所以,他要求每個騎兵秘密攜帶棒子一根,放在坐騎之側。並規定此戰不以殺敵多少為計功標準,用棒子打懵敵人即可。由於爾朱榮處置得當,這次他僅以“精騎七千”擊敗了葛榮號稱百萬的大軍,而且於戰陣之中生擒葛榮,成為以少勝多著名戰例,也是爾朱榮生平一大功,棒子與有榮焉。
棒能偷偷藏在馬側而不被發現,估計不會太長,我想象大約與壘球棒差不多。
杆棒一詞始見於宋代,棒和杆兩詞一結合,棒子變細變長了。
武經總要說它有四五尺長,這樣杆棒就成為一種能夠向敵人進攻的武器了。據說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手執一條杆棒打天下的。這雖不見於正史記載,但卻在朝野盛傳,似乎並非空穴來風。蔡絛的!鐵圍山叢談中說:
鐵棒者,乃藝祖仄微時以至受命後,所持鐵杆棒也。棒純鐵爾,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恭惟神武’得之艱難,一至斯乎?
“藝祖”就是指趙匡胤,其實這隻是說他掌權之後玉斧、鐵棒不離手,似乎有點象征權力的意思。民間通俗文學便把杆棒想象為趙匡胤的兵器。明代擬話本!趙太祖千裏送京娘》(可能有宋人的故事為此篇雛形)中寫道:
說時義氣淩千古,話到英風透九霄。八百軍州真帝王,一條杆棒顯雄豪。
“一條杆棒”成為打天下的武器,那麼自然也就會有對趙匡胤武藝高低的設想。元末羅貫中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中寫趙匡胤還是平民百姓之時曾自述道:
論弓箭不曾差,使劍戟頗熟滑。提一條杆棒行天下,十八般武藝非敢道自矜誇。折末槍刀並劍戟,鞭簡共椎撾。往常學成文武藝,今日貨與帝王家。
這表明趙匡胤在江湖藝人眼中還是武術高手。在這個認知基礎上就有了寫趙匡胤發跡變泰故事的!飛龍傳》。趙匡胤使用的兵器也是說話藝人說的“杆棒”,不過小說作者為了配合趙匡胤“真龍天子”的身份,把簡單棍子變化為“蟠龍棍”。可以想象,這必是個鐵棍,上麵還有蟠龍紋飾。在後世整理本!飛龍全傳中又把蟠龍棍進一步神化為“神煞棍棒”。這是趙匡胤的嶽父張員外轉贈的,並說:
賢婿,當日有位仙長雲遊到此,與老朽化齋,因老朽生平最敬的僧、道二種,為此盛設相待。他臨去之時,賜我這件無價至寶,為贈答之物,名曰神煞棍棒。老朽不知就裏,細問根由。他說此寶乃仙家製煉,非同凡品,必須非常之人,方可得此非常之物。凡是無事之時,束在腰間,是一條帶子。若遇了衝鋒之際,解落他來,隻消口內念聲“黃龍舒展”,順手兒迎風一縱,這帶就變成了一條棍棒。拿在手中,輕如鴻毛;打在人身,重若泰山。憑你刀槍劍戟,倶不能傷害其身。若遇了邪術妖法,有了此寶防護,便可心神不亂,勘滅妖邪。如不用時,口中念那“神棍歸原”四個字,將手一抖,那棍依然是條帶子。真的運用如神,變化莫測。老朽藏之已久,終無用處。今見賢婿這等英雄豪俊,故此相贈,做件防身兵器,一則免得提了這蟠龍棍行走不便,二則權當此物作一點係念之心。此寶剛柔並濟,宛如勒甲鸞絛。隨身防護束腰間,變化無窮玄妙。臨陣即時光閃,衝鋒刀劍難牢。仙傳精器助天朝,打就江山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