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樸刀杆棒與發跡變泰(1)(3 / 3)

這段雖然是小說,但是很真實,的確反映了力量不夠強大的造反者的心態。一般造反者希望歸鄉與親屬一起過安定生活,而造反隊伍的領袖則向往獲得一官。王寂也是如此。“朝廷聞其名,許自陳其藝,欲以一官榮之。”宋代曆史上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

紹興六年(1136),福州一帶自號“滾海蛟”的海盜鄭廣,縱橫海上,“雲合亡命,無不以一當百,官軍莫能製”,朝廷沒有鎮壓良策,於是,下詔招安,封鄭廣為“保義郎”。當了官的鄭廣在拜謁上官時眾官不肯理他,他憤憤不平,寫下一首“詩”雲:

鄭廣有詩上眾官,文武看來都一般。眾官做官卻做賊,鄭廣做賊卻做官。

從“罪在不赦”的罪犯陡然升為管轄一方的官員,這種變化有多大,簡直是天差地別,這不是發跡變泰是什麼?這類事例,當時很多,乃至形成民該,廣泛流傳。

建炎後俚語,有見當時之事者。如“仕途捷徑無過賊,上將奇謀隻是招”。又雲“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

在兩宋之交這種事件極多,遊民從中發現了一條求生存、圖發展的道路。此時也正是江湖藝人非常活躍和通俗文藝創作興盛的時期,它們必然會在江湖藝人的頭腦裏留下更深的印象,目睹了世事滄桑、人海浮沉,“說話”才開發出了“發跡變泰”這一門類。

這類作品與其他題材的作品一樣,是現實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在北宋相對還算太平的時代,那時雖然也有小規模的遊民造反、農民武裝反抗,但總的說來對社會影響不大,沒有進人公眾視野,因此藝人也就沒有以此為題材的創作。

4.通俗文藝作品中的“發跡變泰”

作為遊民的江湖藝人特別向往改變自己的處境,夢想一步登天,發跡變泰。他們在編演這類通俗文藝作品時寄托了對發跡變泰的向往,並把它表達得淋漓盡致。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話本寫遊民史弘肇、郭威的發跡變泰,並處處流露出羨慕之情。“這未發跡的好漢姓甚名誰,怎地發跡變泰?”“史弘肇是個發跡變泰的人”,“指望投拜符令公,發跡變泰”,“則是史弘肇合當出來,發跡變泰”。看說話人這樣描寫史弘肇發跡變泰後的景象:

做到單、滑、宋、汴四鎮令公。富貴榮華,不可盡述。碧油瞾擁,皂纛旗開。壯士攜鞭,佳人捧扇。冬眠紅錦帳,夏臥碧紗廚。兩行紅袖引,一對美人扶。

除了文字華麗一些,其實質內容是不是與阿Q在土穀祠做夢自己成了“革命黨”之後得意情景漫然無別?最後作者還要補上一筆:

周太祖郭威即位之日,弘肇已死,追封鄭王。詩曰:結交須結英與豪,勸君莫結兒女曹。英豪際會皆有用,兒女柔脆空煩勞。

讀者從這些敘述中可以感受到“說話”藝人垂涎三尺的情態,因為“發跡變泰”本身也是江湖藝人們強烈的向往。這種故事也在感染著當時的廣大聽眾。

大約最早講“發跡變泰”的是講!新編五代史平話的江湖藝人。五代十國的最高統治者與文臣武將許多都出身於遊民或兵痞。“新編五代史平話”中述及他們的“出身”特別是在表現其無賴的一麵時,要比正史詳盡多了。正史據官方記載和文獻所修,多有諱飾。而“平話”則演出老百姓專愛聽的統治者不甚光彩的故事,因此,統治者種種流氓行為是藝人們津津樂道的。有些民間傳說,反映了江湖藝人對重要曆史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的理解,但總的說來,“平話”還是擺脫了“為尊者諱”的桎梏,也許更真實一些。如《漢史平話》中寫後來稱為“後漢”皇帝的劉知遠家世貧困,父親早喪,隨母改嫁到慕容家,因為其流氓習氣,也不見容。後人贅於李家,受到妻舅的侮辱與排擠,在戰亂之中隻有當兵才有“發跡”(《漢史平話》巳經用“發跡”這個詞)的可能。劉知遠終於走上這條路,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最後登上皇位。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劉知遠的幸運,劉妻李三娘對丈夫的忠貞,以及她為此所付出的極其悲慘的代價,故事所體現的世態涼薄都特別能打動聽眾或觀眾。在說唱藝術中有《劉知遠諸宮調》(現有殘本,據考證是12世紀的金刻本),其中很細致地描寫了在貧困與痛苦之中的李三娘看到劉知遠初步發跡變泰的標誌一“九州安撫使金印”時的行動和心態,她緊緊抱緊金印,不肯還給劉知遠:

【黃鍾宮·出隊子】三娘變得嗔容惡,罵薄情聽道破。

你咱實話沒些個,且得相逢知細瑣,發跡高官非小可。

【尾】金印奴家緊藏著,休疑怪不與伊嗬,又怕是脫空謾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