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附錄宋元“水滸”故事傳承與演變(1)(2 / 2)

周密!癸辛雜識中記龔聖《宋江三十六讚》也把宋江故事發生地點認作太行山。其“三十六讚”中有五次提到“太行”,甚至直接稱他們為“太行好漢,三十有六”。說話藝人把宋江集團與太行山聯係起來。今人也許對此感到詫異:太行山在山西,梁山泊在山東,把兩者混淆,簡直就是“關公戰秦瓊”。是南方藝人對北方地理不了解,還是故意把“太行山”混同梁山泊?太行山在南宋很長一段時間內具有政治意義,很刺激忠義之士的神經。劉克莊有詞雲:“記得太行山百萬,曾人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

中原淪陷後,民間的抗金武裝多在此地活動,或以此為根據地,襲擊金人部隊和所設置的行政機構。把這些民間武裝說成“強盜”,或者說成“義軍”、“義民”都有些勉強,然而南宋從統治者到民眾都願意把他們想象成為“義軍”、“義民”,讚譽他們為“忠義”,樂於聆聽他們的戰鬥事跡和取得勝利的消息。因為南宋小朝廷的安全需要抗金的思想和情感的支撐,從上到下,認同忠義,而且把太行山人招安,納人國家的防衛係統。太行山中最著名的義軍“八字軍”,紹興六年(1136)被調到臨安,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大責任。

這些必然給杭州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宋江等人與太行山的“忠義人”聯係起來,這一方麵是為了使聽眾對這些武裝造反者更為理解,對他們的故事不再敏感,以取得合法性;另一方麵也是借此指出宋江等人的招安行為就像“八字軍”、“忠義人”一樣,在抗擊外來人侵中是起積極作用的,他們的故事是應該受到全社會的一致歡迎的。因此說話人即使意識到宋江不過是梁山泊一帶活動的搶劫集團,但他們既然要演出這個故事,也要盡量拔高這個故事的意義,這正像當今電視劇!火車大劫案也要把劫匪孫美瑤的綁票行為與“反帝”、“愛國”聯係起來一樣。從曆史真實來看,作為流寇的宋江集團沒有跡象到過太行山。宋江集團活動的範圍雖然很大,但是以山東西部、西南部為多,也去過魯西北、河北東路的東南部,總之是在梁山的周圍地區活動,到汴京以西的可能性不大。也許南方的說話人弄不清北方梁山泊真正的方位,也許是故意混淆,他們把梁山泊、太行山這兩個相隔數百裏的地區混淆了。我認為不管是哪種原因,這個混淆都與當時太行山是臨安軍民關注的北方熱點有關。

其五,招安是《水滸傳》中被人們詬病的情節,但宋江集團被招安不僅是曆史事實,而且這個情節在水滸故事一誕生就被固定下來。招安是表現忠義的載體,也是江湖人“發跡變泰”的途徑。

“遺事”中說“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往朝東嶽,賽取金爐心願。朝廷無其奈何,隻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南宋初所講述的“水滸”故事還不一定是悲劇結局,招安變成悲劇大約是宋亡之後。招安悲劇恐怕是曆史事實;另外南人在異族統治者壓迫下反思國家敗亡的教訓,想起宋江這一夥“盜賊之聖”來,感慨宋江、嶽飛等忠義之士的不幸遭遇才大力渲染這個悲劇。明代吳從先!小窗自紀?讀《水滸傳》後被招安,為平定內亂建立了功業,但因為蔡京、童貫等奸臣當政,“同朝之中,鹹謂賊不可共處”,最終被“斃之藥酒中”。吳從先感慨說“嗚呼,宋之君臣亦忍矣哉”。這個《水滸傳》可能就是元末或明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