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代“水滸戲”社會背景
雖然元代文化與南宋有一定的傳承關係,但由於地域的不同,北方受到金人和蒙古兩個以遊牧起家的少數民族的影響,其風格粗曠,相對來說受皇權專製的約束也較少。當然金人、蒙古人的統治尚有奴隸製遺留,其壓迫剝削的手段更野蠻一些,但相對也粗疏一些,粗糙一些。這種統治下,反壓迫、倡導抗爭的文藝作品反而比相對文明、但壓迫剝削手段也更細膩些的南宋更易於漏網。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民族、階級壓迫都很嚴酷的社會環境裏,反而出現了與主流思想意識激烈對抗的文藝作品。元代出現的大量的有關宋江集團的雜劇就屬於這類作品。這些我稱之為北“水滸”係列。
那麼元代出現了多少“水滸戲”呢?據香港劉靖之《元人水滸雜劇研究》統計有36種,現在傳世有10種,散佚的有26種。傳世的:高文秀《黑旋風雙獻功》、康進之《梁山泊黑旋風負荊》、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無名氏《魯智深喜賞黃花峪》、無名氏!爭報恩三虎下山、李致遠《都孔目風雨還牢末》(又名《大婦小妻還牢末》)、無名氏《梁山五虎大劫牢》、無名氏《梁山七虎鬧銅台》、無名氏!王矮虎大鬧東平府》、無名氏!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這些劇本的寫作時間,現巳經很難確定。大多研究者認為前六種是元代的,後四種是元末明初的。研究元代“水滸戲”對明代《水滸傳》的影響,主要根據是前六種。
元代關於水滸的雜劇許多誕生於梁山泊附近的東平府。金末元初,戰亂再一次給北方的經濟文化帶來很大破壞,元滅金的戰爭中殺戮之殘酷’破壞之嚴重,更甚於百年前的宋金之戰,而東平府(所轄包括今山東省的東部)卻是個例外0這個地區有長達四十餘年(1221-1264)在嚴實、嚴忠濟父子統治之下,社會較為安定,東平成為戰火遍地的中原地區中的一塊和平的綠洲、安詳的樂土。
蒙古滅金時,為了減少阻力,對於地方實力派采取了“統戰”政策。隻要他們歸順蒙古,不幫助金國,允許他們保有實力,在其勢力範圍實施統治,甚至可以世襲,稱之為世侯。當時有許多實力派選擇了這條道路,其中做得最成功的當屬嚴實、嚴忠濟父子。嚴氏父子注重經濟生產的恢複和發展,而且都以養士聞名。
這是亂世之中擴張自己實力、求得生存的重要手段。其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北南部東部、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北、西南部地區。
儼然小邦之君。東平在這段時間內文化特別是通俗文藝得到長足的發展。這裏不僅招徠了像元好問、王若虛等一代文人學者,而且還有許多通俗作家和江湖藝人在這裏謀生發展,如杜善夫、高文秀、康與之等。以藝人生活為題材的雜劇!宦門子弟錯立身中所寫的家庭劇團就是東平府人士。東平府是當時戲劇活動和創作中心之一,因此才會有那麼多“水滸戲”活躍在當地舞台上,上麵說的十種現存的“水滸戲”中就有五種是以東平為背景的。
3.元代水滸戲中新要素
(1)水滸故事被明確定位在東平附近的“梁山泊”
“大宋宣和遺事”作者也覺得宋江集團故事與梁山泊有關。
但由於各種原因還是把梁山泊與太行山扯在一起。到了元代宋江集團有了明確的根據地一東平附近的梁山泊。首次有了“梁山好漢”這個稱呼一“某乃梁山泊好漢山兒李逵”。這個稱呼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長遠的影響。“梁山泊”是方圓八百裏巨野澤。這個大湖對於東平文士來說是太熟悉了,幾乎每個水滸戲都有這段介紹梁山泊的套語:
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威鎮於梁山。俺這梁山,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闊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裏。東連大海,西接鹹陽,南通钜野金鄉,北靠青濟兗鄆。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數百隻戰艘朦艟;三十六座宴台,聚百萬軍糧馬草。聲傳宇宙,五千鐵騎敢爭先;名播華夷,三十六員英雄將。
雖然有些誇張,南北大體還對,東西則不免離譜。這樣宋江集團就不是由三十六人組成的來去如飆風的搶劫團體了,而是有山頭、有地盤(包括領水)、有組織、有製度(一年春秋兩假)、有龐大武裝力量(一百零八將)的一股割據勢力了,儼然敵國。這種定式後來被《水滸傳》的作者接受和發展。
現存水滸戲都是以梁山泊集團(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巳經形成為開端的。這一點與南“水滸”根本不同。既然梁山軍事集團形成,其戰爭方式應該是大規模“長槍大馬”的正規軍作戰。宋代“說話”中把這類題材的作品分在“士馬金鼓”類(如《水滸傳》中劫州略府和招安後“征四寇”)。然而,由於故事內容的限製(水滸戲故事大多發生在梁山的春秋兩假裏好漢下山遊玩或奉命出差辦事過程中),還是“短打”故事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