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附錄宋元“水滸”故事傳承與演變(2)(2 / 2)

(3)摒棄了“忠義”的梁山好漢

忠義在南“水滸”故事中是意識形態,而這個詞在水滸戲中基本消失,隻是在“忠義堂”這個特定概念上出現和!爭報恩三虎下山中李千嬌唱的“謝得你梁山泊上多忠義,救了咱重生在世”出現了一次。這種摒棄“忠義”的現象也是南北“水滸”故事重要差別之一。其原因就是民族壓迫使得北方的下層文士的寫作中天然存在著一種反抗情緒,而那些遊走江湖的藝人謀生不暇,也缺少向主流社會和統治者獻媚的動力,何況在天高皇帝遠的東平。

元代政治和社會背景與宋代大不相同,最高統治者換了異族人,國人分列四等,漢人、南人位列三、四,科舉一停八十年(按蒙古統治中國北方時算),即使恢複科舉之後,出仕做官也很難進人核心。大多漢族文人士大夫被邊緣化了,甚至有些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主動向統治者靠攏、自作多情的文人不是沒有,但大多數處於社會下層的文人對蒙古統治者有一種離心傾向。

這點從一些雜劇的思想內容就可以看出來,雜劇作者多是社會下層文人。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像南宋那樣向觀眾表白宋江故事的“忠義”性質了,本來就是外加的“忠義”便從“水滸戲”中悄悄退出了。這裏附帶說一句,不僅是《水滸》戲中沒有了“忠義”,就是在其他雜劇中也很少見了,現存160餘出雜劇中,隻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兩三個戲曲中出現過四五次。

(4)取代忠義的替天行道

元代水滸戲摒棄“忠義”,但創造了一個南“水滸”中沒有的新詞一“替天行道”作為北“水滸”的主題詞。現存水滸戲中有五出提到“替天行道”“黑旋風拔刀相助,雙獻頭號令山前。宋公明替天行道,到今日慶賞開筵。”“杏黃旗上七個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俺梁山泊遠近馳名,要替天行道公平。”“強奪了良人婦女,壞風俗不怕青天。雖落草替天行道,明罪犯斬首街前。”“忠義堂高搠杏黃旗一麵,上寫著‘替天行道宋公明’。”最早出現“替天行道”的當屬高文秀的《雙獻頭》。這是在李逵殺了奸夫淫婦之後,宋江表示慶祝的話。這個替天行道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宋江在這之前所說的殺了“倚勢挾權”的白衙內和與他通奸的“潑賤婦”,解救了深陷牢獄的孫孔目,替他伸了冤。《還牢末》的替天行道追求的是司法公平,梁山為老百姓懲治奸夫淫婦就是替天行道。《黃花峪》的替天行道與此同義。

總的說來水滸戲中替天行道很簡單,就是替民眾平反冤假錯案。元初沒有什麼法律。大德間名臣鄭介夫曾上!太平策》說:“今天下所奉以行者,有例可援,無法可守,官吏因得以並緣為欺。”當時的行政區劃如路、府、州、縣等各級地方政府雖然都設有長吏,如路的總管、府州縣的令尹等,但在這些長吏之上還要設一個“達魯花赤”,實權掌握在他手中。他們大多沒有文化、不識字、不懂漢語,可是擁有最後的決定權,在這種製度下,可以想見會搞出什麼樣政治和法治來。再加上執法者貪瀆,在這種司法環境下,冤錯假案還不是比比皆是?“雙獻功”、“燕青撲魚”、“黃花峪”、“還牢末”、“爭報恩”這五出戲中不僅都有冤案,而且其中的官員都不能秉公執法'他們有的愛錢,有的官官相護,有的拖拉委蛇,共同的是昏聵。這五出戲中的案子都緣於民事案中的婚姻問題,或是豪門子弟強霸他人的良家婦女,或是奸夫淫婦謀害親夫,最後都鬧出人命,而且即使出了人命官府也解決不了,還得梁山好漢以武力替天行道。

從上麵的簡單敘述中可見南北水滸題材和主旨有很大差別,這些在明代《水滸傳》裏分別有所棄取。這裏既有成功之處也有整合不太理想之處。如“遺事”所記的前六個故事情節除了“花石綱”外,都出現在《水滸傳》前七十一回,並有所豐富和發展成為經典故事。又如吸取水滸戲中關於梁山泊根據地的創造,把它作為演繹江湖人“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綱上梁山”和寄托遊民向往的“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的理想之所也是成功的,並為後世所接受。在整合宋元水滸故事基礎上,突出“忠義”的主題、處理招安情節以及塑造宋江藝術形象上都有背離生活邏輯之處。不過這些是需要更多的文字來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