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給人生一個承載力——《論語》對人生的啟發1(3 / 3)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時間有長短、快慢、平凡與珍貴的區分嗎?

有,也沒有。

說有,是因為,對個人生命時間來說,時間是有區別的。

說沒有,是因為,時間是不變的,無始無終,是沒有區別的。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間裏,區別就在於使用時間的方法不同。因而,價值和意義就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想在自己有限的時間裏,實現人生無限的夢想。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時間不白白度過?

這就需要對自己的生命時間作出合理的安排,從青少年到老年有一個整體的安排和規劃,有步驟地實現人生的構想。

青少年要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

中年人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時間。

老年人要安排好自己的休閑時間。

這樣規劃的原因在於,人都是青少年時期學本領,中年創業,到老年才能坐享其成。

漢代有一首題目為《長歌行》的樂府詩,這樣寫道:

百川東到海,

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可見古代人對生命時間就有清醒的認識。其實,人一生下來,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時間作出安排。在他少不更事的時候,這種安排要由父母來進行,一旦他長大成人,就要對自己負責,就要安排自己的生命時間,以保證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

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要按照時間的安排去實踐,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4.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論語·八佾》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清明節時,各路人馬紛紛奔赴各大墓地,祭祀祖先。從古到今,人們這種慎終思遠的傳統並未改變,但那顆祭祀的心卻有些變味了。那麼應該怎麼祭祀呢?孔子認為“祭祀貴在虔誠”,心誠則靈。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麵前一樣恭敬,求神要像在神麵前一樣虔誠,這就是所謂“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當然不能請他人代勞。所以孔子說,如果自己不親自參加,那就等於沒有參加。別人替自己燒香求福是沒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嚐不是如此。

一個人立身處世,成家立業,都應該有這種“如在”的心,做到表裏如一。否則,表麵一套,內心一套,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閃閃,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義呢?

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如在”的心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慎獨”的心,“誠其意”的心。通俗地說,就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慎獨,是儒家最重要的修身方法。在古代,“慎獨”是流行的內聖修身方法。《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注:“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無人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檢束,不可放縱。

曾國藩在他的《金陵節署中日記》裏說: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民主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不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意思是說,內聖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動,警惕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看到,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處一地、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堅持慎獨,在“隱”和“聖”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允許有任何邪惡性的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使自己的道德品質高尚。慎獨修身的方法,實質就是提倡高度的自覺性,自己監督自己。

慎獨就是真誠,真誠就是快樂。難怪孟子說,反問自己是真誠的,就是最大的快樂;難怪荀子說,沒有比真誠更好的養心方法了。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對“慎獨”有其獨到的體會。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是否忠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溫習?”(《論語·學而》)

自我每天反省就是“獨”。“獨”這個東西,是君子與小人共同所有的。當小人在單獨一人之時往往會產生一個狂妄的念頭,狂妄之念積聚多了就會產生縱肆,而欺負別人的壞事就辦成了。君子在他單獨一人之時產生的念頭由其稟性決定往往是真誠的。誠實積聚多了就會謹慎,而自己唯恐有錯的功夫就下得多了。

那些小人們,卻不能有實實在在的見識,而去實行他所知道的應做的事。對於辦一件好事,唯恐別人不能覺察到,自己白幹,因而去辦時遲疑不決;對於辦一件不好的事情,僥幸別人不一定窺視到,因而改正得很不痛快徹底。背地裏獨處之時,弄虛作假的情弊就產生了,這就是欺騙。而君子,唯恐去辦一件事辦得不力,在晦暗中有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改正不了,就會像涓涓細流長年不斷地犯錯。暗室之中懍然不動仿佛在白天一般,主心骨堅如金石,單獨行事隻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要謹慎而又謹慎,這就是聖人經典的要領,是後世賢人所切實研究的問題呀!

《法華經》說:“人若知自愛,則應慎護自己。有心者應於三時之一,嚴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當然到不了佛教懺悔或基督教日課的程度,也沒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為死後進天堂,也不是為贖人類與生俱來的原罪而反省,而是為現世的自我完善而進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種現實的自我認識,具有鮮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外在的規範,隻限於一個人和他人相處時才發生作用;如果一人獨處時,人們便看不到、聽不到。這樣,外在的規範就沒有作用了。這時,就要看一個人自身內在的品質如何,看他是否能約束自己,做到內外如一、誠實可靠,這就是一個人的慎獨功夫了。

儒家倡導“敬”、“誠”。“敬”就是要遵守天道、良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可有違天理。“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理昭彰,欺人容易欺己難。“誠”則是指要內外如一,不存欺騙之心,待人誠實,待己真誠。這些都是教導人們不管在群居時,還是獨處時,都要懷著敬畏、誠實的心態去真實地麵對一切。

俗話說:“隔牆有耳,窗外豈無人?”如果不能真正地以內在約束修煉自己,那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把戲,終歸會為人識破,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不欺己,才能不欺人。為了自己的修養,請從慎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