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方法論是受一定修辭觀製約的關於修辭科學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論學說,它是與修辭學理論緊密相聯的。修辭學理論的建立,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論基礎之上,方法論也製約著修辭學理論。修辭學理論是修辭學工作者在研究實踐中運用種種方法所獲得的關於修辭學對象本質及其規律性的認識。一個完善的嶄新的修辭學理論係統的構建,總是伴隨著方法的變更和革新。
一、修辭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修辭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觀察審視修辭現象和修辭活動、從事修辭學研究的根本法則。修辭學方法論內容在運用過程中獲得了特定的形式,這個特定形式一方麵與豐富的修辭學內容構成有機的統一體,另一方麵,它又可以轉化為修辭行為操作層麵的普遍適用的原則。 (一)異構統一原則 這是方法論在實際運用中的基本方式,它所指的是理論思維在實際操作中所表現出異構同一的邏輯特征。例如,適應語境變化、注重交際效果這一修辭的基本原則,從方法論運用的角度,具體可以表現為三個方法論原則:即原則與靈活的統一;事理與人情的統一;常規與變異的統一。在修辭學研究方麵,出現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動態研究、靜態研究也好;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也好;宏觀研究、微觀研究、常規研究也罷,等等,在方法論上都表現為動態與靜態的統一,定性與定量的統一,宏觀與微觀的統一。隻有立足於統一、同一、整體的思想,我們方能對修辭學內部表現出的種種矛盾在實踐操作中予以科學合理的解說。
(二)簡化原則
修辭學也和其他學科一樣,理論概念在邏輯演進中總是變得越來越具體、豐富和充實。修辭學研究中,對修辭現象修辭規律的總結描寫解釋,應力求簡單、簡明、簡潔。簡化原則要求以最少的定理法則進行最大限度的解釋描寫。有些修辭學研究者片麵追求辭格的數量,總結出(實際應是羅列出)數以百計的辭格形式,以為數量越多,研究就顯得越深入,越有學術價值,事實上,數量上的無限擴張、形式上的紛繁複雜恰恰有悖於科學研究的簡明原則,背離了科學主義的精神。我們隻有把修辭學的規律規則手段盡可能簡化,才能真正實現修辭學的科學化。
(三)創新變化原則
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舊的理論逐漸被新的理論所取代,總是通過運用新的方法重新組織新的或舊的事實材料而實現的。新方法是舊理論走向新理論的橋梁,並且,方法的變革程度決定著學科革命的深度和廣度。巴甫洛夫曾經說過:“科學是隨著研究法所取得的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更提高一步,隨之在我們麵前就開拓了一個充滿種種新鮮事物的更遼闊的遠景。”在修辭學領域,於現代修辭學有開創之功的陳望道先生就始終注意把創新變化的方法論原則貫穿在修辭學的研究之中,在《修辭學發凡》的“結語”中他明確表達了這種思想。我們認為變化了的修辭對象必須變換相適應的方法才能產生新的修辭學說。因此,創新變化是修辭學存在和發展的基石,也是檢測修辭學理論學說的一條重要標準。
(四)實效原則
修辭學作為一門科學,它不僅包括理論知識,也包括經驗知識。修辭學的理論知識部分是其“學”,經驗知識部分謂之“術”,修辭學應是“學”與“術”的統一。
一門學科的理論是建立在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的,同時它又必須能指導並服務於實踐活動。某一修辭學理論學說倘若不能接受語言交際的實踐檢驗,不具備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實效性,那麼,這種理論隻是空洞的說教而已,與之相應的,其使用的方法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了。
二、方法的品位與價值
80年代末,有人撰文認為,中國修辭學陷入了困境,個中原因在於方法。中國修辭學的研究方法與方法的研究有兩點不足:
(一)方法論遠沒有得到重視
(二)修辭研究的方法不很科學
最後的結論是,修辭學方法的科學品位確實不高;修辭學方法本身陳舊僵硬。
這個觀點的提出,把我們引入了一個理論性的問題:即對方法的品位與價值的科學評估與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