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辭學對象觀的曆史反思(1)(1 / 2)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其客觀的研究對象,沒有研究對象的科學是不存在的,而對象問題又是一切科學的首要問題。修辭學也不例外。

修辭學的研究對象是修辭現象,這已是當今修辭學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在現代修辭學的發展曆史上,明確認識到修辭現象為修辭學研究對象,還經曆了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修辭學者們對修辭現象的性質、範圍、分類諸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分歧很大。不過,學術爭鳴總是有利於學術的繁榮和發展的。縱觀五四前夕到80年代的修辭學發展曆程,可以發現,修辭科學每一個進步每一點成就的取得都得益於對修辭學對象認識的不斷深化。

修辭學對象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而一定時期中一定階段上的作為現實的修辭學對象是有限的,是不可能窮盡的。修辭學對象的演變過程其實就是客觀的修辭現象不斷轉化為現實的修辭學對象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修辭學史,也就是對修辭對象認識不斷深化的曲折的曆史。

在步人90年代不久的今天,在向修辭學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大步進軍的時候,我們對修辭學對象發展的曆史重新進行回顧總結,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對象的性質 修辭學對象是多種多樣紛繁複雜的,多樣的複雜的修辭現象構成了修辭學的對象係統。要充分認識這個係統的特點,必須首先明確它的基本屬性。

修辭學對象的性質如何呢?換句話說,也就是修辭學應該屬於哪種學科?在修辭學發展史上,對於對象性質的確定,存在過四種不同的意見。

(一)認為屬於文學的

20世紀以前的古代學者沒有把修辭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看待,而是把它視為文學的一部分。修辭現象不但散見於各種詩話、詞話、文論、曲論之中,並且在興起於明而盛行於清的戲曲小說評點(如李卓吾評點《水滸傳》、金聖歎評點《西廂記》、《水滸傳》、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中也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修辭現象。這些修辭現象都被當做文學批評、文章鑒賞的一個重要內容,隸屬於文學範圍。

而今台灣的一些修辭學者仍然把修辭現象置於文學研究的範圍之內,沒有把修辭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黃永武、黃慶萱先生的觀點便是代表。

黃永武先生在他的《字句鍛煉法》(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之增訂本(1986年,台北洪範書店)序言中說:“寫這本書,也是我在文學批評的工作上,踩出的第一步。”很顯然,他是把修辭學劃入了文學的圈子。

黃慶萱先生著述的《修辭學》(1975年,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同樣也把修辭學納入文學的範圍。他的老師——高明先生在給《修辭學》的序言中明確指出:修辭學“是文學藝術科學家的事,或說文藝理論家的事”。並且希望黃慶萱在修辭學研究的基礎上,“再向文藝語言學、文藝心理學、文藝社會學、文藝哲學、文藝批評學以及實用的美學進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藝學術嶄新體係,為文藝理論奠立了一種深厚的、寬博的、堅實的學術基礎。”在高明先生的字裏行間,可以明顯看出,修辭學至多隻能是文學的一個分支領域,修辭學是文學的附屬品。

(二)認為屬於美學的

這一派學者認為,修辭學等同於美辭學,修辭現象屬於美學研究的範圍。修辭學隻研究積極修辭現象,修辭學是“成美之學”,修辭是“詞句的藝術加工”,是“語言藝術化”。這些觀念可以從他們給修辭學下的定義中得知:

修辭學是“研究文辭之修辭使增美善的學科”。

(王易《修辭學》)

修辭學者,乃研究辭之所以成美之學也。

(王易《修辭學通論》)

修辭學可以說是美學中的一部分。

(章衣萍《修辭學講話》)

修辭學者,為研究語言文字之組織,使說者或作者了解運用語言文字之技巧,以期獲得聽讀者之同情及美感之科學。質言之,即研究增美語言文字之方法論。故又名美辭學。

(鄭業建《修辭學》)

(三)認為屬於文學和語言學之邊緣學科的

這種觀點主要以陳望道為代表。陳望道先生把研究修辭現象的修辭學劃歸“介於語言學與文學之間的一門學科”,因為修辭現象雖然是一種言語現象,但具有藝術現象的某些特點。因此,他明確道:

“修辭學介於語言、文學之間,它與許多學科關係密切,它是一門邊緣學科。正如生物物理、生物化學、數學物理等邊緣學科一樣,研究時要先學生物,再學物理或化學、數學;研究修辭也要具備多門學科的知識。例如,修辭與寫作的關係密切,寫作要利用文法、修辭的研究成果。修辭與文法的關係尤其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