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修辭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切社會成員的一切語境中的一切話語的一切方麵,從語音到語義,從用語到造句,從語素到句群,從句際關係到標題、標點,都是現代修辭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修辭學研究的是語言的表達效果,是信息流通過程中信息增殖和損耗。因此,可以假設沒有任何修辭色彩的為零度修辭,對零度的正偏離構成積極修辭,對零度的負偏離構成消極修辭。
第四,修辭活動中有自覺的有意識和不自覺的無意識的之分。修辭活動中的潛意識部分,也是修辭學研究的對象,而且是重要的對象。
第五,修辭學不僅僅是經驗的科學,也是演繹的科學,邏輯演算的科學。各種潛在的可能的語言形式和表現方式也是修辭學的研究對象。
第六,修辭學雖是語言科學的一部分,但也應當研究非語言的東西,不是研究它們本身,而是研究非語言因素處在特定關係之中的語言的表達效果問題。”
如何看待修辭學研究範圍,直接影響到修辭學性質的確定以及修辭學對象的分類體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修辭學對象範圍問題,是整個修辭學研究的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也是一個熱點問題。
對修辭學研究範圍的認識,是一個曆史的演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擴大化、不斷係統化的過程。19世紀初葉,從唐鉞等研究修辭格到胡懷琛等研究文辭修辭,再到董魯安、陳望道研究文辭言辭修辭,這是一個曆史性的變革,把口語(言辭)納入修辭的研究範圍,擴大了研究視野,為修辭學理論體係基本框架的構建奠定了基礎。80至90年代,王希傑提出的修辭學對象理論,可以說是修辭學研究史的又一次突破和飛躍。王先生最大的貢獻在於:①確立修辭學對象是一個開放的體係的思想,修辭學研究“從說寫者到聽讀者這一全部過程”,研究“一切社會成員的一切語境中的一切話語的一切方麵”。②如果這個研究範圍還隻是量的範疇的話,那麼,王先生關於“修辭學研究的是語言的表達效果”,研究與提高表達效果有關的語言現象的論述則予修辭學對象以質的規定。③創造性地係統地提出了修辭學要研究“修辭活動中的潛意識部分”,“研究潛在的可能的語言形式和表現方法”。至此,修辭學對象之“謎”才有了立足於科學意義上的解釋,研究範圍問題才有了係統的答案。 三、對象的分類 構成修辭學對象的元素多種多樣,其自身性質又是千差萬別的,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狀態。這些豐富多樣的對象元素間互有聯係,同時也存在區別。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修辭學對象的某種屬性和特征進行分類。分類的合理程度取決於對修辭對象認識的深度。現代修辭學史上,對對象的分類大致有下列幾種主要類別:
(一)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兩分法
兩大分野的分類法可以陳望道為代表。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把修辭現象分為消極和積極的兩類。消極修辭是抽象的、概念的;積極修辭是具體的、體驗的。並且,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裏麵還有偏重於內容或偏重於形式的區別。如下所示:
後人在分類時大都沿用兩大分野法,有些隻是在名稱術語上有所不同:科學修辭——藝術修辭基本修辭——高級修辭常態修辭——變態修辭平實修辭——藝術修辭一般修辭——積極修辭論理性修辭——藝術性修辭
(二)語音和詞彙和語法
張弓在《現代漢語修辭學》中指出了修辭要從三個角度(即詞彙、語法、語音)去運用語言材料,甚至以此為綱來建立一個體係。他在書中第三章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