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辭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辭格的創製和運用總是遵循著提高美感效果這一原則。本文試從美感的角度來說明辭格的產生是人們語言審美活動的結果。
辭格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審美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些格式,是語言美的重要表現手段,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它的產生過程伴隨著一係列的審美活動。
關於修辭格的源流問題,至今未曾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陸稼祥同誌在《論辭格的運用》中對辭格的產生問題論述得較為全麵、深入,具有代表性。他認為:
各種辭格都是勞動人民與語言大師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為了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需要,為了求得語言有更好的戰鬥力量與感染效果,逐步創造出來的,他們利用一些語文材料,特別是語言本身的因素,例如語音、詞義、句式等因素,結合表達上的一些技巧與手段,例如聯想、想象、比較、重複、曲折、委婉、概括、分析等等,精心設計創造了一些表達方式方法,借以取得震撼別人心靈,鼓動聽眾情緒,促動讀者思考等等動人的效果,從而加強語言交際或戰鬥的力量。經過不斷的語言實踐與反複的認識總結,逐漸形成了種種固定的結構,並賦予一定的格式,因而這種格式被稱為修辭方式或修辭格,簡稱辭格。
上述觀點的核心是把修辭看做因交際的需要,為求得更有感染力的效果,由勞動人民和語言大師們創造出來的,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與某種說法如認為辭格是勞動人民所創造,而知識分子隻是在此基礎上作些加工改造,使之更完美,更富於表現力的說法有所不同。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比較辯證,已經觸及到了辭格形成的實質問題。
修辭格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產生,它是在遵循民族語言內部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而設計的種種優美的語文表達形式。其產生過程包含著多種多樣的因素,如民族語言的特質及其發展規律,作家的語言修養、個人嗜好、民族心理習慣、審美趣味等等,這些因素在辭格形成過程中各起著程度不同的作用,究竟哪一種因素占有主導地位呢?問題的答案正是本文所要闡明的中心問題——美感因素。
各式各樣的辭格,並非與生俱來(即語言的起源便伴隨著辭格的出現),而是在一定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辭格的產生雖然服從於一定的交際需要,受製於人的思維能力發達的程度等,但這隻是次要的條件,主要原因是由於人的審美經驗在語言實踐中所起的作用。例如作為藏詞格的歇後語,是一種活躍在廣大群眾口頭上的語言,是他們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而像流行於文人墨客中的回文格,則又是另一種情趣。勞動人民同文人各自的文化修養雖然不同,但他們卻都能創造出各具風貌而含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的辭格。可見,美感因素可看做是辭格創製的第一要素。我們從接觸的大量修辭現象中還可以看到,修辭格在運用的過程中或在它所產生的效果上都與美感有著密切的關聯;而辭格運用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也是決定於它所產生的審美效果如何。